阅读文章时,首先要整体感知文本.重点感知哪些内容
现代阅读教学论研究专家刘守立先生指出:“阅读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发展过程,整体感知,形成整体印象,然后揣摩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最后再回到文章整体上去,获得发展了的整体印象。”简单地说,阅读教学应该遵循“整体——局部——整体”这样一个阅读规律。
本文所指的“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是指学生通过课文的文字表达,获得关于阅读文本的形式和内容的初步印象,是对文章初步的领悟和体会,它是“深入局部”的先决条件,是揣摩语言的基础,是进行其它一切学习的前提。
一、当前课堂教学中“整体感知”存在的误区
自《新课程标准》提出“整体把握”之后,我们已经越来越重视以简驭繁地把握整篇课文,通过对文本精巧的处理,让学生逐渐形成对课文主线的把握能力。但对怎样立足教材,进行有效地整体感知,很多老师很迷茫,无从下手,具体表现在:
1、匆忙研读,浅尝辄止
有的教师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有所忽视。才初读一遍课文,教师就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一句、哪一段,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结果,学生所说的只是些枝节、琐碎的东西,所提的问题比较肤浅,对主要内容的感知也比较片面。
2、注重内容,忽视形式
很多教师在整体感知课文时,往往只注重课文内容,而忽视了言语形式。文章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句、段、篇的结构和恰当的表达方法来显露的,所以把握、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和结构布局是必不可少的。
3、放任自流,缺乏指导
课堂上,教师往往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来整体感知,由于教师缺乏方法的指导,学习的提示,放任自流,学生的学习往往是不得要领。
二、整体感知的要义
1、学生是阅读行为的发出者,是阅读的主体
基于这一认识,整体感知必须以学生主动自觉的阅读为前提,教师的作用在于调控目标,积极引导,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和兴趣。
2、整体感知强调阅读的整体性
这里的“整体”大体有三层意思:一是指学生对课文有一个认知的整体;二是指阅读时要着眼于主干,对课文能“观其大略”;三是能够整合课文,把比较多的内容综合起来,对几种事物、几个部分、几个阶段具有一定的综合关照能力。
3、整体感知不适合所有课文
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视具体情况而定。王荣生先生指出:“整体感知的完整表述应该是——用整体感知的方式阅读适宜于整体感知的文本以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
三、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的策略
笔者认为,“整体感知”并不等于学生自己的感知、把握,是需要教师引导的。一名称职的语文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学生实际,创设有效环节,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材料内容和形式),让课文中的“人”有个整体形象,让课文中的“事”有个整体概念,让课文中的“景物”有个整体轮廓,让课文中的“问题”有个整体思考,促进学生深入学习课文。
(一)、把握主要内容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文章的第一步应是“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在初读阶段,必须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课文的语言,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致地了解。但是,由于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和理解是零散的,缺乏条理的,所以,阅读后必须要归纳、整理、概括、提炼,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优化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1、抓基本要素
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引导学生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并合理组织它们,就是文本的主要内容。
2、问题概括法
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有的文章,我们可想一想作者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3、题目扩展法
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武松打虎》
师:课文预习过了吧,谁能根据课题,用一句话简单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武松在景阳冈上打死了一只老虎。
师:打虎之前,武松在干什么?
生:武松在酒馆里喝了十五碗酒。
师:武松又是怎么打死老虎的?
生:武松用拳头打死了老虎。
师:用拳头打死的,我们可以用这个词语:赤手空拳。谁能把这些内容连起来说完整?
这篇课文很长,让学生根据课题,用一句话简单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样,一篇冗长的文章就在学生的头脑中转化成了饮酒、上冈、打虎、下冈几个主要片段,使学生整体把握了文章内容,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4、抓关键词
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关键词不可忽视。课文中的有些关键句往往对课文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关键词,把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有效整合,使语言训练的内容相互联系,整体推进。
5、抓人物关系
有些写人的文章,只要引导学生了解人物之间发生的故事,就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天上偷来的火种》是新教材第九册中的一篇课文,文章取材于希腊神话。课文中出现了“普罗米修斯、阿波罗、宙斯、海格立斯”这几位神的名字,这些名字不仅难读,而且学生也不了解。但是,教学时,如果我们能理清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也就掌握了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学时,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来整体感知并概括交流。(1)课文我们已经预习过了,文中出现了哪几位神?边交流边板书,并追问学生: 普罗米修斯?阿波罗?宙斯?海格立斯?(通过交流或借助课文后面的注释,对人物有个初步了解)(2)课文按偷取火种的起因、经过、结果,可分为四个部分,他们分别可概括哪四个部分?(板书:无火——偷火——受罚——获救)(3)根据人物之间发生的事情,连起来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整体感知时,通过预习交流,了解了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文章的故事情节、发展脉络、人物的行为表现已经清楚了,通过这个活动,既让学生理清人物关系、情节,又自然地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
(二)、把握结构思路
1、探寻文本思路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只有循着文章的思路阅读,才能准确把握作品的主旨,品味作者构思文章的匠心和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功力。思路常通过线索和脉络来表现,抓住了文章的思路,就打开了窥视作品奥妙的门户。因此,在整体感知课文时,教师要能组织学生探寻思路,穿成网络,连成提纲,进而把握全文内容。
2、了解结构布局
结构布局是解决文本“言之有序”的问题,在实施整体感知时,也可以抓住文本结构布局来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
(三)、把握情感因素
教材中蕴孕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时把握这些情感因素,开掘情感的源流,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以至达到忘我的境界。
1、奠定情感基调
不同的课文表达着作者不同的情感,或激昂愉快,或悲抑凄婉,或勃发豪放,或凝重深沉,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作为教师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阶段,为文章确定一个基调,可以从全局、整体角度去把握好作品的情感。
2、理清情感层次
古人云“情者文之径,辞者文之纬”。优秀的文章,“情”往往潜隐于“辞”中,形成一条情感发展线,体现了情感变化的层次性。理清情感层次,让学生整体感知情感的变化,有助于学生正确体验、感悟、理解。教学时,唯有理清了这条情感线才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晏子善辩的口才和超人的智慧。
综上所述,“整体感知”是“深入局部”的基础,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进而提高整个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师们要在“教”的过程中,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指导他们以正确的方法,对课文进行充分的“整体感知”,然后以感知的收获指导进一步的学习,提高我们阅读教学的效率。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课教案(《天上偷来的火种》)
教学目标
1、能读清神话故事中的外国人名、地名:普罗米修斯、阿波罗、宙斯、海格立斯、高加索山等。联系上下文理解“暴跳如雷、挽弓搭箭、惩罚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对人物语言、行为的朗读,感受普罗米修斯正义、善良、智慧、仁爱、顽强的精神。
3、在感悟普罗米修斯精神基础上,感受“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为了真理、文明前赴后继的正义之士的精神归结。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一)谈话引入
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上,有这样一组表演,希腊神话中的神由演员扮演出现在观众面前,这个场景向全世界人民诠释了希腊神话是欧洲文化的根基,更是世界文明的发源。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希腊神话中的一个故事,初识几位神。
(二)把握主要内容
1、在预习的基础上再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故事中的几位神的姓名,划一划。
2、读好这些神的名字。
3、能否试着把这些神的名字连起来把故事的梗概说一说。
4、出示主要内容读一读:
很久很久以前,人类没有火,一个叫普罗米修斯的神为了把火种传播给人类,不顾宙斯的阻挠,从阿波罗驾驶的太阳车上偷取了火种。普罗米修斯被锁在高加索山上忍受着几个世纪的可怕刑罚,终于被海格立斯搭救,获得了自由。
整体感知部分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受希腊神话在欧洲文化史上的重要作用。了解《天上偷来的火种》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初步尝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基于阅读拓展的基础,学生基本讲清几位神之间的关系。在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还不能一下就做到明确、完整、简洁。由于刚刚开始概括主要内容的训练,还是有一个训练过程的。
二、了解人物形象特点
1、普罗米修斯为了把火种传播给人类忍受了几个世纪的酷刑,那他为什么要把火种传播给人类呢?从文章中找一找相关的内容。
2、读文章第二节
神话是人类在自己还比较幼稚的时候创造的一种文化,但它却在有些内容上与科学考证不谋而合。确实,在人类历史上有过这样一段无火的日子。它有多长,至今科学界仍有争议。但那一定是一段极其漫长的岁月,或许是几个世纪,几十个世纪,甚至几百个世纪。再读,注意读好“一个又一个漫漫长夜……”
3、而自从有了火,读——第八节
是啊,有了火,人类的文明就向前跨了一大步。引读——
故恩格斯说:“火”把人和动物界分开,“火”是人类历史之开端。
4、正因为火能带给人类希望与光明,普罗米修斯要把火种传播给人类。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中正义的化身,而他正义的形象就是通过语言与行为的描写来展现的。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交锋的两组对话。
同桌互读,注意一点,在第一组对话中,普罗米修斯的语言是被转述了,请你依据前面读到的内容,展开想象,补上直接语言。
请一组去掉提示语,直接对话,注意读出人物的态度。也要注意读出提示语仍在的感觉。
5、读了这两段对话,从他们的语言中,你感觉普罗米修斯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普罗米修斯——善良、仁爱、坚定
人类无火到有火是文明的变革,这一部分通过不同的朗读感受火带给人类的希望与光明是多么重要。
请学生把“他去见宙斯,请求他把火赐给人类。”通过联系上下文展开语言表述既训练了“转述——直述”的能力,又通过练习体会了普罗米修斯播撒人类文明火种的仁爱、正直之心。
三、体会人物精神
1、普罗米修斯善良、仁爱、坚定,在人类心目中,他是一名英雄。而作为一个为人类带来希望和文明的英雄,除了善良、仁爱、坚定,他身上还具备怎样的精神?边默读5、6、12、13节边思考。
2、学习“智慧”
故事题目叫《天上偷来的火种》,一个“偷”字,可以看出普罗米修斯的智慧所在,读好这两节,说说你在哪些地方努力了,让听者感受到了普罗米修斯的聪明。
普罗米修斯把火星保存在苇杆内带到了人间,从来没有见过火的人类惊异万分——引读第七节。
人类自从有了火——引读第八节。
3、学习“勇敢、顽强”
出示文章12、13节,普罗米修斯为了把火种传播给人类,甘愿被锁在高加索山上,接受可怕的刑罚。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老师和学生配合读,老师读12节的内容,学生读13节的,注意老师的手势,什么时候让学生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起来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与坚韧不屈。
“更没有对自己做过的事说半句懊悔的话”因为他曾经对宙斯这样说过——
4、终于有一天,大力神海格立斯经过高加索山,读——
普罗米修斯的智慧表现在一个“偷”字上,学生通过自身努力的朗读体验,表现普罗米修斯的机敏。
文章12、13节表现的是普罗米修斯不畏残暴、勇于献身的精神,12节分三层告诉读者酷刑有多可怕,13节则是刻画人物顽强忍受的过程。此处的朗读设计就是根据文本的结构特点而进行的:普罗米修斯被沉重的铁索锁在高加索山上,他忍受着;日晒雨淋的折磨时,他忍受着;鹫鹰的啄食下,他忍受着。多次的强化朗读,有效调动学生内心感受,体会普罗米修斯勇敢、顽强的精神力量。
四、领会精神
1、普罗米修斯,这位为了人类的希望与文明而甘愿献身的英雄获救了。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神的形象。而在我们真正的人类世界,在各个领域,也有许多人被我们敬呼为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他们有:
勇于探索真理是人的天职。——哥白尼
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不畏艰辛,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何敬平
竹签子是竹子做的,但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江姐
2、请用几句话写写他们被称为“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的原因。
小结:确实,他们为了普及真理,为了传递希望,为了播撒文明的火种甘愿忍受各种煎熬,甚至付出生命,他们就是我们心中的普罗米修斯。
这个部分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普罗米修斯是神话中的人物形象,但他的精神却是我们人类社会所拥有的品性。哥白尼创设了“日心说”,把人类从蒙昧的神学观中唤醒,开创了科学观的视野。马克思、恩格斯创建了共产主义学说,而江姐等革命志士则是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的实现而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为人类普及真理,为了传递希望,为了播撒文明的火种甘愿忍受各种煎熬。学生通过对普罗米修斯形象的体悟,已能感受英雄身上具备的品质。再引申到“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感悟上就比较水到渠成。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兴趣的研讨
兴趣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养成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思维力和坚韧的意志力。俗话说,勤能补拙,兴趣能吸引学生接触新事物,从而加速对新事物的学习。有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兴趣能有效弥补智力发育的不足。由此可见,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多么的重要。 那么,该呢?经过我两年多的教学探索,主要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导入的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好的开端往往能为一堂课打下成功的基础,一堂课有了一个好的开头,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小学生的注意力是最容易被其他事物给分散的,所以上小学语文课,最好就是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熟悉学生的认知结构,帮助教师确定新课教学的切入点。曾经听过一位名师说过的一句话,“好的导语像吸铁石,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有些老师在导入新课时喜欢用这样的步骤:先在黑板上板书课题,在读课题后问学生一些这样的问题:“读了课题 后你想学些什么?想了解些什么?”表面看上去这就是体现学生主体,吸引学生了,但如果这种方法用久了又落入了模式化的怪圈,显得呆板而无个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老师应转变观念,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避免模式化。那么如何才能达成新课标的要求,导入新颖面不呆板无个性呢?我觉得这就要求小学语文老师能精心设计开场语言,如以一个笑话,一句名言,一个小游戏开场,活跃了课堂气氛,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教学过程中,再入题讲课就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 就拿我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事例来说,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的第5课时,学生都喜欢猜谜,所以在上课伊始,我给学生出了一个谜语,"小小一间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演戏,天天翻花样"(打一家电用器)。经过几分钟的思考并联系今天将要学习的课文,学生猜出了是电视。我立即在黑板上画了一台电视机的图形,接着和学生谈话交流。 师:你们都喜欢看电视吗? 生:喜欢 师:你们都喜欢看什么节目?你昨天晚上看了什么电视节目? 生:我喜欢看《喜洋洋和灰太狼》,我喜欢看《斗龙战士》。我昨天看了金鹰卡通的《神奇宝贝》………… 学生们都带着眉飞色舞的表情在七嘴八舌的讲个不停,在学生交流了数分钟后,我说:“看你们谈的热火朝天,可以感受到你们真的很喜欢看电视,今天呢,老师也请你们在课堂上看电视,看看“明明”一家人给我们演了什么电视。”随即进入课文的教学。在这个导入环节中,“猜谜”和谈论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就是吸铁石,充分调动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增加学习乐趣 小学生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都特别感兴趣,喜欢刨根问底,搞个明白,总喜欢问为什么,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前提。老师不能抹杀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而更应该尽量帮助他们解答,还需要引导他们将质疑万事万物的心主要用到学习中来,有可能的话让学生之间互相解决质疑,比如采取你问我答、我问你答的形式。比如在教学标点符号的时候,我让学生来说句子,再由学生加上标点,这样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3、精心设计的课堂小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育中间,用一小部分时间开展各种各样的比试,如词语接龙、猜谜语、脑筋急转弯等。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的“读读记记”时,共有从一到十个成语,我采用趣味朗读进行比赛,每个学生领一个数字卡片,再按照数字顺序读,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成语的记忆,又考验了他们的反应,虽然会占用一点教学的时间,但却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效率也能得到明显的提升。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爱上学习 教师可以使用各种方法加强学生之间的竞赛,这样可以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的提高。我在教室的墙上弄一个“学习之星”专栏,上面 写好每个学生的名字,如果上课听讲认真、回答问题积极、作业完成的很好,都可以给予小五角星的奖励。学期结束时不只是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奖励,同时还要参考“学习之星”上标注的每个学生平时的表现情况,这样可以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另外,我还开展“展示台”专栏,专门展示一些范文,加强学习,同时还展示一些完成水平较好的学生作业,美术作品和满分试卷,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精心布置教室,让学生坐在教室上课有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上课也能更加集中注意力。 三、建立良好
的师生感情,让学生乐于学语文 小学生的思想是很简单的,可能他们喜欢一个老师就会喜欢他上的课,因此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显的尤为重要。首先老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关心,这样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其次要加强各方面专业知识的学习,使用最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导学生;最后就是要善于和学生交往,重视师生之间的交往会形成情感融洽、气氛良好的学习环境。因为中午在学校吃饭,每天中午我都有较多的空闲时间,所以每天中午我都提前半个小时进教室,坐在教室里和他们交流,问问他们在家、在学校的事情,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学习兴趣 1、加强培养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在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平铺直叙一讲到底的方式是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老师可以想一些比较好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上课多问几个为什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我们祖宗几千年前就知道的道理,上课时也可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常言道:“一石激起千层浪”创造性提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起学生探究知识本质的愿望,促进学生思维。我曾经在南师附小实习的时候听指导老师上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寓言两则》中的《南辕北辙》时,指导老师把“那个人能不能到楚国?”换成另一个问题 :“我们都知道地球是圆的,如果这个人带够了盘缠,他一直这样走下去,会有什么结果呢?”这个问题很有创造性,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走到南北极会冻死,有的说会回到原点,有的说地球这么大,他可能走不到等等。同一个问题换一种提问方式,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方式及思考的结果截然不同,学生在通过阅读来回答思考老师的提问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培养小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生字生词是学生阅读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学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助于解决好生字生词的认识和理解,就等于多了一个能够时时刻刻在你身边教你的老师。学生能够认识更多的字会加强他们阅读更多课外书籍的欲望,有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例如,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使用工具书将课文中不认识的字的音、形、意搞清楚,上课时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考察学生的预习情况,将表现好的学生记在“学习之星”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加强培养日常积累的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养成随手做笔记的习惯,可以将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记下来,课后根据笔记进行复习,不仅记得深,而且记得更为全面。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加强让学生做笔记的要求,培养学生养成随手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好词好句、名人名句、中外格言、经典范文中精彩的片段都可以摘录下来,这些都是写作的好素材。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可以加强这方面的锻炼,例如开展“经典诵读”专栏,半个月或者一个月更换一次专栏的内容,让学生可以多接触多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另外,从二年级下学期起让他们每天摘抄三个好词和一个好句,为三年级的习作打下基础,对学习习作产生兴趣。 小学语文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仅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更进一步衡量素质教育是否成功实施。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当代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做新课改的排头兵,积极面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进行调整,努力提高教学效果,让小学生能够快乐的学习。 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兴趣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养成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思维力和坚韧的意志力。俗话说,勤能补拙,兴趣能吸引学生接触新事物,从而加速对新事物的学习。有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兴趣能有效弥补智力发育的不足。由此可见,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多么的重要。 那么,该呢?经过我两年多的教学探索,主要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导入的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好的开端往往能为一堂课打下成功的基础,一堂课有了一个好的开头,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小学生的注意力是最容易被其他事物给分散的,所以上小学语文课,最好就是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熟悉学生的认知结构,帮助教师确定新课教学的切入点。曾经听过一位名师说过的一句话,“好的导语像吸铁石,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有些老师在导入新课时喜欢用这样的步骤:先在黑板上板书课题,在读课题后问学生一些这样的问题:“读了课题 后你想学些什么?想了解些什么?”表面看上去这就是体现学生主体,吸引学生了,但如果这种方法用久了又落入了模式化的怪圈,显得呆板而无个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老师应转变观念,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避免模式化。那么如何才能达成新课标的要求,导入新颖面不呆板无个性呢?我觉得这就要求小学语文老师能精心设计开场语言,如以一个笑话,一句名言,一个小游戏开场,活跃了课堂气氛,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教学过程中,再入题讲课就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 就拿我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事例来说,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的第5课时,学生都喜欢猜谜,所以在上课伊始,我给学生出了一个谜语,"小小一间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演戏,天天翻花样"(打一家电用器)。经过几分钟的思考并联系今天将要学习的课文,学生猜出了是电视。我立即在黑板上画了一台电视机的图形,接着和学生谈话交流。 师:你们都喜欢看电视吗? 生:喜欢 师:你们都喜欢看什么节目?你昨天晚上看了什么电视节目? 生:我喜欢看《喜洋洋和灰太狼》,我喜欢看《斗龙战士》。我昨天看了金鹰卡通的《神奇宝贝》………… 学生们都带着眉飞色舞的表情在七嘴八舌的讲个不停,在学生交流了数分钟后,我说:“看你们谈的热火朝天,可以感受到你们真的很喜欢看电视,今天呢,老师也请你们在课堂上看电视,看看“明明”一家人给我们演了什么电视。”随即进入课文的教学。在这个导入环节中,“猜谜”和谈论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就是吸铁石,充分调动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增加学习乐趣 小学生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都特别感兴趣,喜欢刨根问底,搞个明白,总喜欢问为什么,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前提。老师不能抹杀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而更应该尽量帮助他们解答,还需要引导他们将质疑万事万物的心主要用到学习中来,有可能的话让学生之间互相解决质疑,比如采取你问我答、我问你答的形式。比如在教学标点符号的时候,我让学生来说句子,再由学生加上标点,这样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3、精心设计的课堂小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育中间,用一小部分时间开展各种各样的比试,如词语接龙、猜谜语、脑筋急转弯等。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的“读读记记”时,共有从一到十个成语,我采用趣味朗读进行比赛,每个学生领一个数字卡片,再按照数字顺序读,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成语的记忆,又考验了他们的反应,虽然会占用一点教学的时间,但却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效率也能得到明显的提升。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爱上学习 教师可以使用各种方法加强学生之间的竞赛,这样可以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的提高。我在教室的墙上弄一个“学习之星”专栏,上面 写好每个学生的名字,如果上课听讲认真、回答问题积极、作业完成的很好,都可以给予小五角星的奖励。学期结束时不只是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奖励,同时还要参考“学习之星”上标注的每个学生平时的表现情况,这样可以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另外,我还开展“展示台”专栏,专门展示一些范文,加强学习,同时还展示一些完成水平较好的学生作业,美术作品和满分试卷,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精心布置教室,让学生坐在教室上课有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上课也能更加集中注意力。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让学生乐于学语文 小学生的思想是很简单的,可能他们喜欢一个老师就会喜欢他上的课,因此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显的尤为重要。首先老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关心,这样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其次要加强各方面专业知识的学习,使用最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导学生;最后就是要善于和学生交往,重视师生之间的交往会形成情感融洽、气氛良好的学习环境。因为中午在学校吃饭,每天中午我都有较多的空闲时间,所以每天中午我都提前半个小时进教室,坐在教室里和他们交流,问问他们在家、在学校的事情,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学习兴趣 1、加强培养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在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平铺直叙一讲到底的方式是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老师可以想一些比较好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上课多问几个为什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我们祖宗几千年前就知道的道理,上课时也可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常言道:“一石激起千层浪”创造性提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起学生探究知识本质的愿望,促进学生思维。我曾经在南师附小实习的时候听指导老师上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寓言两则》中的《南辕北辙》时,指导老师把“那个人能不能到楚国?”换成另一个问题 :“我们都知道地球是圆的,如果这个人带够了盘缠,他一直这样走下去,会有什么结果呢?”这个问题很有创造性,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走到南北极会冻死,有的说会回到原点,有的说地球这么大,他可能走不到等等。同一个问题换一种提问方式,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方式及思考的结果截然不同,学生在通过阅读来回答思考老师的提问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培养小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生字生词是学生阅读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学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助于解决好生字生词的认识和理解,就等于多了一个能够时时刻刻在你身边教你的老师。学生能够认识更多的字会加强他们阅读更多课外书籍的欲望,有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例如,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使用工具书将课文中不认识的字的音、形、意搞清楚,上课时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考察学生的预习情况,将表现好的学生记在“学习之星”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加强培养日常积累的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养成随手做笔记的习惯,可以将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记下来,课后根据笔记进行复习,不仅记得深,而且记得更为全面。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加强让学生做笔记的要求,培养学生养成随手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好词好句、名人名句、中外格言、经典范文中精彩的片段都可以摘录下来,这些都是写作的好素材。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可以加强这方面的锻炼,例如开展“经典诵读”专栏,半个月或者一个月更换一次专栏的内容,让学生可以多接触多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另外,从二年级下学期起让他们每天摘抄三个好词和一个好句,为三年级的习作打下基础,对学习习作产生兴趣。 小学语文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仅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更进一步衡量素质教育是否成功实施。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当代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做新课改的排头兵,积极面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进行调整,努力提高教学效果,让小学生能够快乐的学习。请问如何教学叙事性课文
一直以来,叙事性课文的教学一直比较困扰我。为了让学生理解故事发生的过程,感受文中鲜活的人物形象,一篇文章常常被肢解得很细碎,教学过程也就显得拖沓,学生听得乏味,我也教得疲惫。因此,针对这样的课文,我一直在探寻一种简洁、高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抓住文章的重难点,设计几个能够牵动全文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和交流比较适合于这种课文的教学。
如教学《普罗米修斯》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教学效果较好:一、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研读故事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理解,并辅以朗读加深体会。
教师相机补充有关赫拉克勒斯的资料,激发学生阅读古希腊神话故事的兴趣。
三、复述故事
引导学生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复述故事。反思:这样的教学设计,我认为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让他们在反复阅读、不断思考的过程中自主理解故事的发生和发展,体会文中鲜活的人物形象。长期这样的训练将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那么,语文素养是什么呢?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教学是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而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而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发挥着至关重的作用,它是积累语文知识的保证,提高语文素养的最好途径。 那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践: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一句空话,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才能挑动学生心目中想学的心,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识。所以,课堂教学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教一篇新课文之前,我都注意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时,我采用了直接导入课题的方法,让学生跟着我一起书空课题,在板书的时候,我故意将鱼游到了纸上,写成了鱼画到了纸上,学生都很激动,连忙指正我的错误,我顺势引导:咦,不对呀,鱼是活生生的动物,只能被画到纸上,怎么可能游到了纸上了呢?这样一来,学生都很感兴趣,非常迫切的希望进入课文一探究竟,很自然地便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有着强烈好奇心的同学吸引力就更大,所以,我就立刻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效果会好些。
二、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还是远远不够的,这只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那么,语文课堂作为培养语文素养的主阵地,以文本为凭借,就要求教师采用各种可行的办法来帮助更好地融入课文,理解课文,来达到目的,学生教材中所选用的文章,都是遣词造句等方面的范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依靠文本,如何充分地利用好文本来培养语文素养呢,我认为应该多重视朗读。在小学课堂中,所有的阅读课文应自始自终都贯穿朗读,在朗读中来培养良好的语感,因此,对于一些好的文本,除了要求在课堂教学是多读几遍,甚至要让学生能够背诵出来,这样能够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课文《触摸春天》时,因为这篇课文内涵比较深刻,小学生没有实际的生活体验,不能够快速地理解课文内涵,文中许多句子比较长且难以读通顺,因此教学时我反复让学生诵读,甚至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当堂背诵出来,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的感情融入的更深刻,不仅增强了朗读的训练,也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更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训练思维的敏捷性。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语言实践的训练,这对提高教学效率,活跃思维,培养创造精神,发展个性,以达到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我常根据课文的内容有目的的去进行语文实践的训练。 例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时,让学生发挥想象,说说如果当时你站在悬崖边看着普罗米修斯遭受痛苦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在教学《桂林山水》时,让学生说说,你想怎么当好导游,把这个美丽的风景介绍给你身边的伙伴亲人。问题提出后,孩子们都抢着发言,课堂气氛十分热烈,一般经过快速思维后,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再推荐说得好的在全班交流,这样,谈论交流而后把他们说的写成文章,效果是很好的,使学生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四、适时练笔,提高作文水平。 阅读是作文的基础。语文教学不光要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读、写的能力。教师要找准语文课本中读写结合点,在阅读中教给学生表情达意的方法后,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抓好由读到写的迁移,扎扎实实地掌握写的技能。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章给我们意犹未尽的感觉,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想像空间例如《普罗米修斯》普罗米修斯被大力神救出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触摸春天》,盲女孩安静在经历了这次奇妙的历程之后,以后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的。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建议我们的学生拿起手中的笔,填补那片空白,让学生的想像自由驰骋,海阔天空,既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领会,更是一次锻炼写作的好机会。在阅读感悟、深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情动辞发,因而写得情真意切。“我手写我心”,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水平必将得到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