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admin 2021-02-27 53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摘要: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小学数学教学与人文素养的培养(一)在与几位老师闲谈时,有位老师反映,他班里有位学生倚仗家中有的是钱(其父亲开了一个工厂)而不愿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小学数学教学与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

在与几位老师闲谈时,有位老师反映,他班里有位学生倚仗家中有的是钱(其父亲开了一个工厂)而不愿学习,竟然花钱雇用自己的同学为其完成作业。这不禁令我们想到一些不应该发生也是不愿看到的现象:有些学生为了弄到进网吧的钱而去敲诈、抢劫同学的财物,甚至伤害他人(包括自己亲人)的生命;某些人为了取得学位、晋级、晋职的需要而去剽窃他人的论文、著作、科研成果等等。通过种种表象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同社会发展不和谐的现象与以往只重视理性知识教学、过分追求功利性而忽视人文教育的滋润有着密切的关系。

国民教育,要人文与科学并重,不能只重视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素质既是人的两种基本需求,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两种精神倾向,它们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当两轮共转,协同前进,当两翼共振,携手同飞时,才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动力。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精辟的指出:没有科学和现代技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打就跨;但是如果没有人文精神,没有民族文化传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打就垮。

记得美国中学的一位校长,每当一位新教师来到学校,他就会交给那位老师一封信,信中这样说:“亲爱的老师,我是集中营的生还者。我亲眼看到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过高中或大学教育的人枪杀。看到这一切,我怀疑了,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用于制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教育的屠夫。只有在能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1]

因此,培养具有高素质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从事基础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科学,但数学也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要以知识的整合,发挥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基点。”因此说,人文教育不是文科教育教学的专利,数学课程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底蕴和人文思想,数学教学同样是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渠道。

一、数学是科学的语言。文学通过文字描述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而数学则是用一种独特的符号化语言来描述。这种语言的优越性无与伦比,主要表现在:其一、数学语言可以摆脱自然语言的多义性,用符号来表示科学概念,具有单一性、确定性,在推理过程中容易保持首尾一贯,不至于因发生歧义而造成逻辑混乱。其二、由于符号简洁明确,便于人们进行量的比较,对事物作出直接的判断,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清晰的数量分析。其三、数学作为一种科学语言,还表现在它能以特有的数学语言(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公理、模型理论等)对科学真理进行精确和简洁的表述。[2]

二、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随着社会的数学化程度日益提高,数学已成为人类社会中交流与贮存信息的重要手段。在社会发展到今天,数学以其成就(成果、方法、思想)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科技、文化、经济、军事、教育、医疗等领域,这种广泛的应用性,势必使人类对自然、对社会、对人、对自己、对生命有重新的认识,同时将不断丰富、深化和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从这个层面来看,数学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人文内涵和深厚的人文教育价值。

三、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是传播人类思想的一种基本方式,是人类的一种高级语言,也是自然与社会联系的一种工具。数学从思维的觉度,为人类文化提供方法和技术手段,推动着人类文化的进步,在提高人类科学素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数学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理解周围的世界,可以促进人们有条理的思考,有效地进行表达和交流,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数学修养已成为人们的一种高尚的文化素养。[3]

四、数学是一种艺术。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虽然数学没有提到善和美,但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善和美也不能和数学完全分离,因为美的主要形式就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这正是数学所研究的原则”。在数学研究中,虽然有大量表面上看来枯燥无味的推理和计算,然而其中蕴含着内在的、深邃的、理性的艺术因素。如数学中的公理、定理等揭示了客观规律的和谐性、对称性、统一性、简洁性,就给人们以美感。当我们创造出一种简便的方法,做出一种简化的证明,找到一种新的成功应用时,就会在内心深处激起强烈的美感,同时美是数学中公认的一种评价标准。[4]

五、数学能赋予人的创造性。开拓、创新精神是现代人文科学的一个基本素质,现代社会越来越需求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人才。数学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数学中对定理、结论以及解题方法的探索,都需要学生具有百折不挠的开拓创新精神,数学也正是通过这种活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

另外,数学课程中数学家们献身数学事业的奉献精神和严谨治学的态度,均体现着浓厚的人文精神。

(三)

数学教育的任务,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而且也是文化的熏陶与素质的培养。把科学的人文精神教育与构建健康的人格渗透于数学教学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形成,不是靠一次、两次的空泛说教一蹴而就的,必须坚持自觉性、经常性、渗透性等原则,深入探索数学人文精神的培养途径和实施策略,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和形成数学能力的同时,体验、感悟人文思想的内涵,达到心灵共鸣,从而内化为自己的人文素养,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整合数学教学内容,是实施人文科学教育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教学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是教师与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活动发生的中介。凡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实际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任何方面的材料都可作为教学内容。因此,教师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大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改编、加工和整合,使教材更加生动活泼,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富有人文内涵,以保证人文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

一、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的整合,在体验数学价值中凸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统一。《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新课程理念也强调:课程要由理性的、抽象的科学世界回归到直观的、形象的生活世界,由原来的关注科学规律和法则回归为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体验,关注学生的发展,由以科学为中心回归到以人为中心,即课程由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5]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提炼生活中的素材,对数学问题的具体情节和数据作以适当的调整、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从而构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价值。譬如:教学“白色污染(统计图表的活动课)”时,教师根据生活中塑料方便袋使用频率高,造成白色污染严重的社会现实,大胆、合理而巧妙的整合、改变教材,通过学生课前调查自己家里方便袋的使用情况(每天使用方便袋的个数,以小组为单位制成能说明一定问题的统计图表,发表自己的想法——方便袋使用后的处理方式及危害),——计算、描述(如果每个家庭每天用掉5个方便袋,1年每户可用多少方便袋?若平均每个方便袋的体积为2立方厘米,我校1000名学生的家庭1年用掉的方便袋的体积是多少?本校的操场的面积是2700平方米,这些方便袋在操场里能铺多高?)——想象、发散(假设按全国的家庭计算又会怎样?我们身边还有那些严重的污染?)等一列数学活动,不仅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统计图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深深地体验、感悟到生活中的小事,稍不注意就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对地球资源造成破坏,会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学生通过躬身自省,明白人类在为自身利益有所行动时,都要看一看是否威胁到其他生命,从而使学生更加懂得人类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真正享受大自然的美丽,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二、实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在优势互补中凸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统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潜心研究挖掘不同学科间的联结点、融合点和耦合点及知识的生长点、发展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不同学科有机的融合起来,以增强数学教学的活力,让数学的天空更加广阔和绚丽。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利用学生在美术手工课上学习轴对称图形剪纸时积累的知识因势利导,让学生做一幅剪纸作品,学生在折、画、剪等操作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感悟和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最后从数学的角度概括、抽象出其特征。这里,教师没有单纯从数学的角度,抽象的讲解对称图形的特征,而是抓住数学与美术两学科的联结点和知识的生长点、发展点,将数学课以“艺术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形成一种崭新的数学课堂教学,无形中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构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的情操得以陶冶,民族自豪感得以增强。

构建人文气息浓郁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渠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人文性教育活动的实施要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在让学生受到理性教育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人文阳光的沐浴,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一、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实施人文科学教育活动的保障。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学生是人,是社会的人,他们有人格、有尊严、有理想、有追求,他们渴望获得自主、获得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放下“唯我独尊”的架子,变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的师生关系为教师与学生是学习合作伙伴的关系,真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做到:凡是学生自己能想的就让其自己想,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就让其自己做,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就让其自己说。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要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信任、赞许、宽容及满腔爱心,使学生的身心完全处于一种平等、民主、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之中,让他们的激情得以绽放,个性得以张扬,进而更好地促进他们人格的长足进步与健全发展。

二、构建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的学习方式,是实施人文科学教育的有效途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改变问题呈现的方式等等形式,积极地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为其创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和条件。即:给予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实践操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地、积极地、有效地参与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来。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充分地、自觉地表述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学会倾听、接纳他人的合理建议和意见,在不断修正和完善认识建构意义的同时,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这种意义上说,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既是学生认识数学,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是张扬个性、彰显生命体征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鲜明的社会责任感和终身学习的愿望的过程。

三、构建发展性的教学评价,是实施人文科学教育活动的有力手段。传统的教学评价是一种只重视理性知识而忽视情感,只重视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的单一取向的教学评价。这种片面性和功利性的评价束缚了学生发展的空间,是忽视学生个性成长的罪魁祸首。因此,建立一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评价,已经成为非常迫切的事情。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承认学生差异性的存在,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特、优秀的个体,并对他们抱以积极的、热切的期望,从而确立多维的教学评价标准,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挖掘出他们的潜能,真正做到“量体裁衣”。这就意味着教学评价必须由以往的面向“过去”的终结性评价转变为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形成性评价;必须由一张试卷、一次考试定“终身”的定量评价转变为既运用纸笔测试,又运用面谈、行为观察、行为记录、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和情景测试等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泵” 的作用,进而凸现对人格的尊重和人性的关怀,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确立数学是一种文化的思想,并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教育理念,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数学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内隐在数学知识里的思想、精神和观念。因此,我们在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形成技能的同时,更能关注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发展,唯有如此,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才会迎来又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

参考文献:

1、[1]张画《人文的阳光》[J].《沂蒙教育》2003年第3期第1页

2、[2]刘忠智 张晓霞主编《数学教学实施指南(小学卷)》[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第20—21页

3、[3] 刘忠智 张晓霞主编《数学教学实施指南(小学卷)》[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第22页

4、[4] 刘忠智 张晓霞主编《数学教学实施指南(小学卷)》[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第22页

5、[5]郑文信主编《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第15页

数学小论文四百字的


:《容易忽略的答案》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在我现在的第九册的练习册中,有一题思考题是这样说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2.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王星与小英在解上面这道题时,计算的方法与结果都不一样。王星算出的千米数比小英算出的千米数少,但是许老师却说两人的结果都对。这是为什么呢?你想出来了没有?你也列式算一下他们两人的计算结果。”其实,这道题我们可以很快速地做出一种方法,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但仔细推敲看一下,就觉得不对劲。其实,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应该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和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两个答案,也就是说王星的答案加上小英的答案才是全面的。

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10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例如,通用教材第一册出现,可以使学生初步地直观地知道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得数也随着变化了。到中年级课本中还出现一些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被乘数(或被除数)变化,积(或商)是怎样跟着变化的。这就为以后认识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思想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二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57+28+12)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三 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举个具体例子:“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如要作出正确判断,学生就要分析偶数里面有没有质数。而要弄清这一点,要明确什么叫做偶数,什么叫做质数,然后应用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去分析能被2整除的数里面有没有一个数,它的约数只1和它自身。想到了2是偶数又是质数,这样就可以断定上面的判断是错误的。

如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教学论文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个当老师的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每位教师都想取得优异的教学成绩。教学成绩是对自己辛勤付出的回报,是对一个教师工作的最直接的肯定。我们学校的老师,有许多人的教学成绩优异,教学水平高超,他们对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努力工作的忘我精神,都值得我学习.下面我就自己在工作中的一点体会,谈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一、把40分钟的课堂作为提高成绩的主阵地

课堂是教师实现自我,展现自己的舞台;是学生学习知识,不断成长的圣地,是师生共同努力提高教学成绩的主阵地、主战场。“主战场”的仗打好了,教学的效率和教学的质量都有了。因此,我们当教师的要把课堂教学当作头等大事对待。

1、 做好课前准备活动。这里说的准备不光是教案、课件、教、学具的准备,更重要的是教师自我心理上的准备。上课前想一想“我是否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这节课;我是否有信心上好这节课;我对我的学生是否有把握;是否他们能和我配合默切……。

2、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一节课的好坏,教学设计是很重要的,要想设计出流畅、简洁,且重难点突出、新颖的教案,钻研教材是必不可少的。教案中的教学环节必须简洁、有可操作性,要适合本班学生,要利于学生接受。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教师怎样教,还要考虑到学生怎样去学。

2、 上好每一节课。上好一节课不难,但上好每一节课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首先,上课时老师要创造和谐、浓厚的学习气氛,要怀着愉快的心情面对学生、面对课堂。只有学生想学、乐学了,课堂才会有效率,效率高了,教学质量自然就提高了。其次,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学习数学就是一个有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多动手,增强学生感性认识,让数学课堂“活”起来。第三,放手让学生多讨论疑难问题,自主学习意识,学生能自己总结、自己解决的问题,老师绝不包办、不帮忙。让学生去感受独立解决完问题后的成功感、自豪感。

3、 注重课堂评价,多表扬学生,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优点,,促使学生在老师的表扬下继续应用、发扬这种优点。同时要特别注意培养那些内向、胆小的学生的自信心。在我们的学生中有一些学生,他们的成绩一般、上课认真听讲、也按时完成作业,但上课回答问题时,声音很小,或从不主动回答问题。这样的学生其实是有很大潜力的,只要我们老师抓住机会,适时表扬,他们的成绩肯定会有一个飞跃。另外,要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了解自己、认识自我、有利于增强学习信心,有利于学生体会自我的价值。

二、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推动学生

>>>>精品(暖文爽文)在线阅读<<<<

学习的内部动力。所以,要想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必须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爱上数学课,爱上老师。学生们年龄小,在学校里总把老师当成他们的榜样、崇敬不以。这也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帮助。只要我们当老师的多去关心他们,上课时多用亲切的语言和他们沟通、多表扬少批评,多说几个“好孩子”“你真棒”“老师真喜欢你”……用商量代替命令。课下多和他们做游戏、多和他们聊天,从生活上多照顾他们,那孩子们肯定会喜欢上你,进而喜欢上你的课。

三、 重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我们都知道小学阶段的学习是学生人生中最基础的学习。在小学阶段学生不仅要学习基础知识,还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与发展,且而会影响到学生一生的学习与发展。因此我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责无旁贷的首要任务。

(1)、听讲习惯的培养。

上课时专心听讲,集中注意力,是孩子听懂一节课的前提。从开学的第一节课起,我就对学生提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认真听老师讲课,每个知识点、每个要求老师只说一遍,不会重复。

二是学会听同学们发言,小孩子年龄小往往只注意听老师的讲课而忽视同伴的发言,别人一说就接话,如果让他来说其实他说得还不如别人。这个习惯的修正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我常常要求学生在同学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注意听,边听边思考:同学回答得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什么地方,如果让自己回答该怎样说好。如果同意别人的观点,可以轻轻点头表示赞同,若需要补充或有不同的看法再举手,经允许再站起来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并且明确规定举手发言的意思是:举手经允许方可发言  

(2、)课堂上说的习惯培养。

孩子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大胆发言,是件很好的事情,大胆发言的孩子一般都成绩优异,聪明好学。这是因为上课举手发言既可以培养孩子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所以在课堂上我要求孩子回答问题时,首先要做到语言完整,然后是表达流利,还要求声音适度。

(3、)“思”的习惯培养。

低年级学生中能够主动向老师提问质疑的孩子比较少,这主要是我们当教师的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知识的落实忽视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为改变这种现状,课堂上我多给学生提出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每节新授课结束前,都留下点时间请孩子们说一说本节课讲课的内容,你还有什么疑问。给孩子总结、思考、质疑的时间。长此以往孩子养成自己总结学习要点和质疑的习惯。养成了善于思考提出问题的习惯。

(4、)培养认真做作业的习惯。

培养孩子良好的做作业习惯,首先要培养做作业时的良好心态。我经常教育学生要爱惜作业本,“作业本上都有你的名字,它不仅代表你,而且还代表我们的班级。如果你把它弄的脏兮兮的,写的乱七八糟,别人看了你不光彩,我们班级的同学也不会高兴。这样就让学生在心理上重视起来。其次我要求学生做作业时轻轻地拿出作业本、铅笔、文具盒。每次作业的格式和布局都先安排好,使作业看上去干净,整齐,正确。

四、 培优辅差,持之以衡。

由于学生先天条件、所受学前教育以及生活环境的不同,所以出现差异在所难免,既然差异存在,那么我们就要想办法减少差异,这就需要培优辅差。首先、培优辅差要有一个计划,但是我觉的人数不用确定、培补的内容也不需要每个人都一样,因为优生和优生之间,差生差生之间其实也是存在差异的,只是他们之间的差异小一些。比如,我们一年级在学习退位减法的时候,有一种方法叫做“破十法”,我们班的几个学困生都没有学会这种方法。我就让他们分别做了两道退位减法的题目,结果发现有两个同学由于数的组成没有学好,不知该如何去破出十,那我就给他们补习“20以内数的组成”以及数位的知识;有两个同学是把“破十法”与“凑十法”混淆了,那我就多让他们做几道加法、减法都有的题目加以区分;还有一个学生不明白破十的过程与算理,那就让他多动手操作,在操作中慢慢抽象出算式。其次、培优辅差要持之以恒。特别在补差方面,数学知识都是一环扣一环的,如果有一环知识脱节没跟上,那差距就会越来越大,知识欠帐就会越来越多,再去补就难度加大了。最后、要让培优补差的对象之间形成竞争趋势,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给他们每个人都确立一个竞争对手,让他们互相追赶。比如每次练习课,我总会留几道题目给优生让他们去做,而且我还会对他们说“快做,谁谁已经开始做了,我看到他做的很好”,每次考试结束,我都会私下里给几个同学谈心“你这次考的不错”、“这次你和谁谁考的一样好,下次能不能超过他”,这样一来,许多同学每次考试、作业不用我去比较,就自己开始打听“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admin本文地址:http://www.my9888.com.cn/post/10686.html发布于 2021-02-27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9888美文网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