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高中地理重点知识归纳(高中历史重点知识归纳)

admin 2021-04-11 36
高中地理重点知识归纳(高中历史重点知识归纳)摘要: 高一必修一和二地理的知识点地理必修1一、宇宙中的地球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天体系统的结构:地球月球其它行星系其它恒星系河外星系...

      高一必修一和二地理的知识点

      地 理 必 修 1

      一、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体系统的结构:

      地球

      月球

      其它行星系

      其它恒星系

      河外星系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按距太阳由近到远顺序排列,八大行星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地球的普通性:地球与其它行星的运动特征相似,都按自西向东的方向绕太阳公转;公转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即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

      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如下表所示.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

      外部条件 太阳光照稳定 太阳从诞生至今没有明显的变化

      运行轨道安全 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它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自身条件 有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使地表平均气温约为150C,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都较小.

      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并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

      有液态的水 地球内部的水随物质运动带到地表,形成原始海洋.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向地球提供巨大能量,维持生物的生存与发展;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能量来源.

      (2)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 太阳活动主要表现为光球层上的黑子和色球层上的耀斑.一般以太阳黑子数的增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其最明显的变化周期约为11年.

      ②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引起电离层挠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产生极光现象;对地球气候产生影响.

      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比较项目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示意图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周期 (1)自转3600,23时56分4秒

      (2)昼夜更替周期为24小时 (1)恒星年,公转3600,365天6时9分10秒.

      (2)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

      速度 (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为150/小时.

      (2)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 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

      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为′,在数值上与地轴的倾角互余.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年回归运动,移动情况如图1—1所示:

      (2)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昼夜更替的成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见图1-2);由于地球持续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半球、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昼夜交替的周期是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

      地方时的成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的经线有不同的时刻,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是早于西边,这就产生了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

      区时计算: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东西跨15个经度.划分方法如图1—3所示.按自西东的方向,从自西12区到东12区,每过一个时区,时间增加1个小时.东12区比西12区多24个小时,即1天.国际上规定,把东、西12区之间的180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自西向东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日界线并不与1800经线完全吻合,它是一条折线.

      (3)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自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偏向.地球自转偏向力对风向、洋流的流向、河流的运动都有影响,如北半球的河流对右岸冲刷显著,南北半球的河流对左岸冲刷显著.

      (4)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并理解其成因.

      地球公转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使地球表面的能量分布也具有周年变化的规律,从而产生了四季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为900,分别向南、向北逐渐递减.

      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相等;赤道上昼夜长短无变化,全年昼夜相等;春分→夏至→秋分:由南向北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南极附近有极夜现象,北极附近有极昼现象,夏至日时极昼、极夜范围最大,到达极圈;秋分→冬至→次年春分:由南向北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南极附近有极昼现象,北极附近有极夜现象,冬至日时极昼、极夜范围最大,到达极圈.

      4、地球的圈层结构及特点

      (1)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地球的圈层结构比较表

      地球的圈层结构 重要特点

      外部圈层 大气圈 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从地面开始,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下降.

      水圈 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还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生物圈 生物圈中的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水圈和大气圈中,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

      内部圈层 地壳 在横向上,地壳可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其中大洋地壳远比大陆地壳薄.在纵向上,地壳

  的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硅铝层在大洋中很薄甚至缺失.

      地幔 地幔中有一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被称为岩石圈.

      地核 地核由铁和镍组成,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1)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三大类岩石的比较表

      分 类 形成过程 典型岩石

      岩浆岩 侵入岩 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 花岗岩

      41岩 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41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玄武岩、流纹岩

      沉积岩 裸露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化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外力搬运、沉积,经过压紧固结作用

高中地理重点知识归纳(高中历史重点知识归纳)

而形成的岩石.其典型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

      变质岩 原有岩石在地壳深处承受着高压,并受到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作用,岩石的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形成新的岩石. 石灰岩变质为大理岩、页岩变质为板岩

      地壳物质循环:地球内部的岩浆,经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受流水、风、冰川、海浪等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在一定温度和压力等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从岩浆形成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的过程,就是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请说明图1-4中各个数字序号所代表的含义.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 成因 对地形的影响 实践意义

      褶皱

      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后,发生的弯曲变形.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正态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倒置地形:背斜顶部受到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向斜盆地中多地下水

      断层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使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 大的断层常形成谷地或陡崖. 隧道、水库选址尽量要避开断层

      (2)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分布区 外力作用形式 侵蚀地貌 沉积地

  

  貌

      主要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流水 沟谷、瀑布、峡谷,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干旱地区 风力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 沙丘、沙垄

      高纬度、高海拔地区 冰川 U谷、冰斗、刃脊、角峰

      3、大气受热过程

      (1)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可以用图1-5或图1-6表示,在此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

      (2)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地面的长波辐射除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大气同时向外辐射红外线,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即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3)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如图1-7所示,近地面空气受热引起气流上升运动,近地面空气冷却引起气流下沉运动.空气上升使高空气压升高,等压面向上55;空气下沉使高空气压降低,等压面向下凹陷.高空气流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导致近地面气流上升处气压下降,等压面向下凹陷,近地面气流下沉处气压升高,等压面向上55.近地面空气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特别指出的是:高压、低压是同一水平面比原来受热均匀时的增加或减小,而在同一地点的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始终越低.

      在自然界中,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有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如图1-8所示.

      4、全球气压带、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由于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不均,全球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如图1-9所示.

      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其移动规律如图1-10所示.

      (2)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

      季风环流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实际的气压带并不完全呈带状分布,而在海洋和大陆分别随季节变化形成高、低气压中心,并引起冬、夏季风向的变化.人们将盛行风向随季节作有规律变化的风叫做季风,全球季风环流以亚洲东部和南部最为典型,如图1-11和下表所示.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成因、风向比较表

      地区 季节 形成原因 风向 特征

      东亚 冬季 空气由亚洲高压吹向太平洋低压 西北季风 寒冷干燥

      夏季 空气由太平洋高压吹向亚洲的印度低压 东南季风 高温多雨

      南亚 冬季 空气由亚洲高压吹向赤道低压 东北季风 温和干燥

      夏季 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风 西南季风 炎热多雨

      (3)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一般地说,高气压带气流下沉,气候干燥,低气压带气流上升,降水较多;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风带,气流较湿润,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的风带,气流较干燥.而由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会使同一地区的气候呈季节性变化规律.

      气候类型 大气环流状况 降水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 常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 年雨型

      温带海洋性气候 位于温带大陆西海岸,常年受西风带影响

      地中海气候 位于亚热带大陆西海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西风带影响 冬雨型

      热带草原气候 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冬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夏雨型

      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偏南风,冬季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偏北风

      热带沙漠气候 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降水稀少 少雨型

      5、主要天气系统的特点

      (1)理解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冷、暖锋面与天气

      冷锋

      与

      天气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叫冷锋.冷气团前缘84暖气团下部,使暖气团被迫抬升,水汽在上升冷却过程中成云致雨.冷锋过境时,会出现大风,云层增厚和雨、雪天气.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占据原来暖气团位置,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好.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暴天气,以及冬季的寒潮,属冷锋天气.

      暖锋

      与

      天气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叫暖锋.在暖锋上,暖气团沿冷气团主动地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云、雨.当暖锋过境时,云层加厚,形成连续性降水;暖锋过境后,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雨过天晴.春季,长江以南和东北地区,常有暖锋活动.

      准静止锋与天气 准静止锋是指移动幅度很小的锋.其时,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地形阻挡,锋面移动缓慢,或较长时间在一个地区摆动,造成阴雨连绵的天气.夏初,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就是准静止锋造成的;冬半年的昆明准静止锋使得昆明和贵阳天气有很大差异.

      (2)理解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

      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实际上气旋就是低压系统,反气旋就是高压系统.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与天气

      气流(气压)状况 气流的水平运动方向 中心气流及天气状况 实例

      气旋

      (低压中心) 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由四周向中心辐合 中心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 台风

      反气旋

      (高压中心) 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由中心向四周辐散 中心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 "伏旱"天气

      6、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1)知道水循环的概念.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通过各个环节循环运动的过程.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不同,可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

      (2)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如图1-13所示,主要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台风登陆属水汽输送环节,江河入海属地表径流环节,跨流域调水是人类改变了地表径流.外流河参与了海陆间循环,内流河(如塔里木河)只参与了陆上内循环.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①联系四大圈层、促进水体更新;②促进物质迁移和能量传输;③流水作用改造着地表形态.

      7、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了解洋流的概念及类型(寒流、暖流).

      洋流是指海洋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作大规模运动的现象.

      根据水温状况,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高的是暖流,较流经海区水温低的是寒流.如图1-14所示.

      (2)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结合实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洋流分布规律:①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为顺时针,南半球为逆时针;②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逆时针大洋环流;③南纬40°附近海域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如图1-15所示.

      洋流对促进全球热量平衡、气候、渔场形成、海洋航运、海洋149染会产生影响,如下表所示.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对象 影 响 举 例

      气候 高、低纬度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分布.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 欧洲西部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都是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澳大利亚、秘鲁西海岸荒漠环境的形成都是受沿岸寒流的影响.

      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汇使海底营养盐上泛,或沿岸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盐带到表层,鱼类饵料丰富. 加拿大纽芬兰渔场、日本北海道渔场、欧洲北海渔场都形成于寒、暖流交汇处;秘鲁渔场则受上升流的影响.

      海洋航行 影响航行速度、时间及经济效益. 顺流速度快,逆流速度慢.

      海洋149染 扩大149染范围,加速149染物扩散. 油轮发生泄漏.

      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土壤等.

      (2)以某自然地理要素为例说明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生物循环对三大圈层的改造作用)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大气圈 改变大气成分(使原始大气成为现代大气)

      水圈 改变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岩石圈 加快岩石的风化;参与沉积岩的形成;促进土壤的形成

      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例如: 山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城市--------吸烟除尘,净化空气,减弱噪声,美化环境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通过地理环境要素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过程说明理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关系: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如图1-16所示.

      (2)举例说明某一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致整体地理环境的改变,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树立地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如下

      正常年份 厄尔尼诺发生的年份

      图示

      洋流 秘鲁寒流沿秘鲁沿岸向西北流 温暖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迫使秘鲁寒流向西流动

      生物 秘鲁寒流上升流带来丰富的诱饵,形成渔场 该海区水温升高,营养物质减少,浮游生物和鱼类、鸟类死亡

      大气环流 存在对流性环境,赤道太平洋西岸气流上升,东岸气流下沉 形成增强型对流,赤道太平洋中部气流上升,西岸气流下沉,东岸下沉气流因水温升高而减弱

      天气气候 西岸降水较多;东岸降水较少,形成荒漠 西岸的澳大利亚以及印度、非洲等地出现严重旱灾,东部荒漠地带暴雨成灾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和景观图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地域差异的含义:地理环境的整体及各组成部分,按照一定的空间方向发生分化,以至形成多极自然区域现象.全球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经常表现出极为显著的地域差异.地球上不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2)归纳自然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如图1-17)

      A、自然带变化规律:由南向北变化(沿纬度变化方向变化)

      B、成因:太阳辐射从低纬向两极递减,导致热量变化,也引起水分变化,是以热量为基础的水热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C、分布明显的地区:

      低纬度地区、高纬度地区、沿某南北向线路(海岸线、经线等)由赤道向两极.

      ②、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如图1-18)

      A、自然带变化规律:由东向西变化(沿经度变化方向变化)

      B、成因:由于受海洋水汽影响的程度不同,水分条件从沿海向内陆递减的结果.

      C、分布明显的地区:中纬度大陆地区,尤其是亚欧大陆.

      ③、山地垂直地域分异:(如图1-19)

      A、自然带变化规律:沿垂直方向更替.

      B、成因:高山地区,受山地垂直方向水热状况改变的影响.

      C、分布明显的地区:亚欧、美洲的高山地区.

      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了解聚落分布及交通线路选线应考虑的自然因素.

      聚落分布及交通线路选线应考虑的自然因素有:气候、地形、水源、河流、土壤等.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制约作用..

      ①平原是聚落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一般会沿河或者沿海分布(如图1-20中的丙和丁聚落的形成);高原的聚落大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山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如图1-20中甲和已聚落的形成).

      ②交通线路尽量选择平原和河谷地形,避开陡坡、断层、沼泽等不利因素;

      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一般需要迂回前进.如图1-20中的公路和铁路的布局和走向受地形影响较大.

      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阅读图表资料,了解全球气候的变化周期,并据此归纳各时期气候变化特点.

      时期 特点

      地质时期 冰川广布的冰期和相对温暖的间冰期的交替

      人类历史时期 有显著的变化

      仪器观测时期 呈现波动上升状况

      (2)阅读图表资料,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①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在呈波动上升趋势,有人认为,地球气候已经进入最近1000年以来最为温暖的时期.

      ②影响: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导致海平面上升;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的增加;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3)根据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候变化会不同地程度影响到全球和各地区社会经济地方方面面,如主要农作物及畜牧业的生产、主要江河流域的水资源供需、沿海经济开发区的发展、人类居住环境与人类健康以及能源需求等.

      3、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理解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并具有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也离不开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的双重属性:

      自然属性----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

      社会属性-----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把自然资源变成有价值的社会物质财富

      (2)结合实例,说明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以土地资源为例

      ①采猎文明阶段

      在人类社会早期,人类主要以狩猎动物和采集果实为生.这时土地数量的对于人类的影响不大,而土地的质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大.这一阶段,人类主要是通过适应 来求得生存,总体上对自然环境的作用与影响较小.

      ②农业文明阶段

      农业文明阶段,是以种植和养殖为标志的.这时土地的质量和数量都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阶段,人类主要依靠土地而生存,但人类不再是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而是开始主动地改变和改造自然环境.

      ③工业文明阶段

      由于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非农业用地用地的大幅度增加,土地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

      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土壤149染和土地越来越严重.土地的质量和数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

      4、自然灾害及其防治

      (1)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

      自然灾害是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对人类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包括台风、洪水、干旱、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严重影响 生产和生活的正常秩序,威胁人类和的安全.

      (2)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说明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并了解对该灾害的监测和防治措施.

      以洪灾为例

      ①.洪灾的形成原因

      强降水、冰雪融化、冰凌阻塞河道;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自然或认为原因导致的堤坝溃决;流域的汇水速度和河道的排水速度;人类不确当的经济活动等.

      ②.洪灾的危害

      直接损失:工业、农业的财产损失;人畜的伤亡;瘟疫和传染病的暴发等

      间接损失:水、电力、交通、能源等供应中断;城乡商业活动的停止;生活秩序混乱等

      ③.洪灾的防治措施

      工程措施:兴建水库,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疏浚河道,加快排洪速度;开辟分洪区,降低洪水水位等.

      非工程措施: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严格控制滥砍乱伐,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等.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整理归纳

      二、教学研究: 1.教育教学法:高三地理"自助餐厅"正式开张 苦墨斋主 忽悠地理之 城市的区位因素 苦墨斋主 使用多媒体设备未必要做课件 苦墨斋主 谁说上课不能带茶杯?(用茶杯演示黄道) 遗失的普鲁托看电影 学地理之 《后天》 苦墨斋主这样讲等高线,您见过吗? 苦墨斋主忽悠地理之 "鬼子进村" 苦墨斋主忽悠地理之 看我如何在地理课上"忽悠"学生 苦墨斋主忽悠地理之 地理老师的理科情结 苦墨斋主忽悠地理之 筷子的妙用 苦墨斋主忽悠地理之 城市起源的故事 苦墨斋主地理课上画马讲"鞍部" 苦墨斋主忽悠地理之 晴朗的天空应该是红色! 苦墨斋主看电影,学地理之《狮子王》 苦墨斋主忽悠地理之 高一第一节课 苦墨斋主他甚至没有向天上瞥一眼,就"发现"了地球的真正自转周期 苦墨斋主四大地理区域教学设计与实录 钟万书2.教学论文:地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方法探讨 凌辰 魏书生:十二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暖流和寒流的盐度谁高谁低?  丁尧清关于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几点体会 lrg901 区域地理学习可以少一些记忆吗? 苦墨斋主我们是地理教育工作者,不是地理专家 苦墨斋主 气候和建筑 江苏省如皋中学顾红年地理学习方法 周浩然3.高考研究:日照图中的考点解析 sqtsqt 等太阳高度分布图的判读规律 张东侠光照变式图类试题的解题方法探讨 sqtsqt命题研究之收获 苦墨斋主探求2007地理高考命题规律 规划2008地理备考复习策略 高考试题中的图来自哪里?  苦墨斋主穷尽图中信息——写在高考结束时 苦墨斋主 高考地理答题的技巧 wrq14.知识总结:2008年高考地理第35—50讲 区域地理部分  2008年高考地理第21—34讲 人文地理部分  2008年高考地理第1—20讲 地图、地球部分  高三复习专题一:区域地理 lrg901 高三第一轮复习提纲之《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幻影飞雪高三第一轮复习提纲之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幻影飞雪 一句话的知识提醒——一人一句 幻影飞雪 高三第一轮复习提纲之 《地球与经纬网》《地图》 幻影飞雪高三第一轮复习提纲之 《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幻影飞雪世界主要的环境问题 ztp1967高三第一轮复习提纲之《大气环境》《陆地和海洋》 幻影飞雪高三第一轮复习提纲之《宇宙环境》 幻影飞雪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规律总结 蓝天白云xiuli 世界气候特征及分析 lrg901高中地理疑难问题分析 fumaokun中国种植制度区划总结 sqtsqt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fumaokun地理记忆顺口溜(超全~~) 然冷高考应记忆的点和线 jiali0327高中地理常用公式大盘点 月下抚琴世界之最 小飞机gg2007年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jkuibo高考知识点整理 董天文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yyffmmab重要的地理界线 jiali0327高三复习知识点归纳 lrg9015.地理题库:52年至07年的地理高考试题 lovesmile85高三地理易错题 五龙近几年高考试题库 哈那提6.教研综合:中学地理和古今诗词 定了个历法,欢迎评价 desatan一句话概括一个国家 高中地理必修教材教学课例共享 月下抚琴最新地理资源(初中+高中 )全套  wangweidili从包身工到血汗工厂--谁是救世主 丁尧清转邹啸鸣文一人一句谚语,探求地理奥秘 xhj1991绘制"城市功能分区图"全过程 苦墨斋主授课顺序调整:大气的运动—常见天气系统—三圈环流—世界气候 苦墨斋主

      高一地理知识点整理

      必修模块1(自然地理)【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2)中纬度环流: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3)高纬环流: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7、水循环(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8、洋流:(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2)分布:△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3)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③对海洋149染的影响:有利于149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149染物的范围扩大.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4、自然资源的定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5、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必修2 人文地理第一章 人口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四、地域文化与人口第二章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3、 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一)、自然方面1、 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2、 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3、 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二)社会经济方面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1、 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3、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①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4、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①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②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③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 雨岛效应 、城郊热力环流 、大气149染严重(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149水造成城市水源的149染.(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①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③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五、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admin本文地址:http://www.my9888.com.cn/post/15911.html发布于 2021-04-11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9888美文网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