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拒绝过洋节素材(弘扬传统文化的例子)

admin 2021-04-11 44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拒绝过洋节素材(弘扬传统文化的例子)摘要: 急,求帮助我需要点关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素材...写有关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话妈妈和孩子的故事阅渎下列材料,写出探究结果.材料一西风东进,洋节流行,奉为时尚.据调查:在中国...

    急,求帮助 我需要点 关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素材...

    写有关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话妈妈和孩子的故事

    阅渎下列材料,写出探究结果.   材料一 西风东进,洋节流行,奉为时尚.据调查:在中国人喜欢的

    (1)洋节在中国风行,成为时尚,但中国的节日同样魅力无限.??

    (2)示例一:应该摒弃.我们不可沉醉于过洋节,应该大力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应该在多元文化的大潮中丢失了自我.

       示例二:应该保留.我们主张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过自己的节日,但我们也应该接纳、包容西方文化,这样才有利于中国的进步与发展.(意近即可)

    我是正方,帮我找点资料

    新闻事件:

      在今年的西方圣诞节来临之前,东莞市某餐饮文化公司下发通知:不提倡员工过圣诞节,通知要求,圣诞期间,公司不举办任何活动,也不准员工在公司里戴圣诞帽,摆圣诞饰品等.此通知一发,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

      该公司一负责人称,他们一直在塑造国学企业文化,并制定了企业国学成长计划,我们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现在的人却热衷于过西方的圣诞节,"忘本啊"!

      去年圣诞前夕,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名校或科研单位的十位哲学或教育学博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网友慎对圣诞节.

      针对"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热衷过圣诞节"的情况,圣诞节对于中国人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巨大的经济效益?还是难得的狂欢契机?到底中国人需不需要圣诞节呢?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是不是已经落伍了?在社会上引发了热烈地讨论.

      相关事件:

      2006年12月25日,西方传统的圣诞节.商家纷纷造势营销,年轻人在精心准备着与朋友相聚的礼物.而在网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的10位博士发表联名倡议书,号召网友慎对圣诞节、"抵御西方文化扩张",引起了"中国人到底该不该过洋节"的争论.

      2007年12月中旬,国务院办公厅将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调整为国家法定休假日.

      正方观点:

      这说明终于有人认识到文化入侵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了!圣诞节本来就不是我们的节日,却偏偏要跟外国人的154后面赶时髦.这是国人在文化上陷入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其根本原因是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

      现在的人都快把自己民族的传统忘得差不多了!一个民族如果连自己的传统都不记得的话,那么这个民族就不复存在了.表面称自己是中国人,骨子里却是西洋的那一套,这样的民族就已经在全球化中丧失了自我,没有了自我主体意识.和外国交流就不再是交流,而是被征服而已!典型的数典忘祖!

      反方观点:

      这样的规定实在荒谬!成都市教育局是典型的法盲,学生是国家公民,学生上街过圣诞节是学生自由.只要不干违法乱纪的事,教育局就没有权利阻止公民上街活动.

      另外,老外不也有很多人到唐人街参加春节活动吗,怎没看见他们出台啥规定?过洋节并不是什么崇洋媚外,也不代表被西方文化侵蚀,恰好是全球化的体现之一.

      春节究竟是要保卫还是不需保卫?春晚究竟是看还是不看?春节民俗究竟是弘扬还是衰微?2008年春节来临之际,五学者最新组合,凌沧洲、裴钰、孔慧,黄梓峰,蒙昧联手推出《新春节文化宣言》,由众人网独家支持首发.

      五位学者从人类文明的角度对春节进行了反思,春节作为一种文明的现象,它的存在要早于文字、教化的历史,对于春节这样的人类文明现象,保存其本身的"自由价值",珍视人们从远古传承下来的自由、纯朴和率性的快乐,才是对春节最好的弘扬和继承.五位学者反对春节联欢晚会这种电视伪民俗,正是春节晚会这种工具化的方式,扭曲了春节这个人类文明节日的纯朴和自由,亵渎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提出抵制"春晚"陋习,春节文化应当多元化.

      《新春节文化宣言》

      春节不是教化的产物,而是文明的产物,在教化尚未萌芽的史前时代,"春节"作为节日已然是一种文明的现象而存在着,所以,当我们今天审视"春节"的时候,不要用所谓"教化"的有色眼镜去看待她.无论是中国传统儒学的兴衰,还是佛学的成败,甚至近现代西方哲学文化的侵袭,"春节"都没有消亡,甚至没有一点点衰微,因为,它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春节"既无需什么保卫,也更无需什么发扬,她就是文明的历史,又是发展的未来,更是人类存在的现实.

      "春节"作为一种文明的现象,她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由", 不受任何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羁绊,包括自身的束缚,她不断否定、创造着自己,发展着自己,在没有文字的时候,在没有教化的时候,人们就已经在欢度春节,人们刀耕火种,载歌载舞,关注心灵、发自内心的欢声笑语,春节对于人们是真正意义的"自由".在农业文明的时代,春节意味着人们对亲情的凝聚,对祖先的追思,对孩童的寄望,对未来的期盼.

      如今,"春节"被赋予了太多的教化、劝导和条条框框,有的人在指导人们如何过春节,有的人在用春节来承载歌功颂德的献媚,有的人把春节当作工具加以利用,当春节联欢晚会作为电视文明的话语垄断工具开始"改造"春节之后,过年就变成了看电视,让亿万年存在的文明现象化作一种单一的视听感受,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庸俗.当春节晚会承担了很多教化、吹捧和歌功颂德的五花八门的职能之后,"春节"就在被庸俗化之后,又被工具化、舞台化,政治功能化了.

      然而,春节不属于任何主义,当你对春节概念的理解就是"包饺子、吃年夜饭、看春节联欢晚会"的时候,你就忘却了春节的"自由意义",人们总是去寻求春节的"本质",可是恰恰忘却了春节的"存在"(文明)要早于她的"本质"(政治功能化).

      春节,不需要保卫什么,不需要提倡什么,不需要消灭什么,不需要展示什么,不需要表扬什么,不需要批评什么,只需要你自由自己的内心,只需要你自由自己的快乐,当有人问:春节我该怎么过的时候——你去快乐,如何快乐难道需要别人的引导吗?但有人问:不看春节晚会我们该干什么的时候——我们的回答是:该干嘛干嘛!看也是人民自由选择的权利,不看也是人民自由选择的权利.甚至你可以把春节晚会当作一场喜剧闹剧丑剧来看吧,工具化是幽默,舞台化是幽默,政治功能化更是一种幽默,谁说中国人缺少幽默感,当人的心灵被分裂,被异化之后,人们竟然会对着"自由"问:我该怎么自由?

      新春节之"新",在于回归"文明的自由的存在",我们不是在反对什么,也不是在推动什么,如果我们对于文明尚有一颗敬畏之心的话,2008年的春节,让我们剥离所有:谎言的编造、欢乐的做作、盛世的虚伪、真情的阉割,回归文明的存在,回归人性的溯源.

      我们的结论:春节无需保卫,春晚可以不看,注重自由精神,尊重文化多元.

      执笔人:裴钰

      签名:凌沧洲(作家,学者)

      裴 钰(众人网执行总编,学者)

      孔 慧(传媒人,学者)

      黄梓峰 (传媒人,学者)

      蒙 昧(传媒人,学者)

      中国向来是个海纳百川的民族,历史上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度令人吃惊.但是那时侯我们拥有极度的优越感,认为我们的文化是最好的文化,对外是一种强者、怜悯的态度,所以无论怎么改变,我们是一个兼并者,主体还是我们自己.

      依次我们关于过不过洋节的讨论,根源在于主体的力量,是能够兼并别人,还是被别人兼并.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历史原因,数百年来,目前我们的主体性,已经到岌岌可危的地步.迫在眉睫的事情,是巩固我们的主体性.毕竟,我们不想成为印度,不想做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

    中国人应不应该过洋节议论文事例

    中国人应不应该过洋节议论文

    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势不可挡,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节日文化的交流融合理所当然,自然而然.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新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更使"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了.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外交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在诸如香港、上海这些东西方文化水乳交融和剧烈碰撞的国际大都市里,西方文化理念和东方传统道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融合得是那么自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融合在更大范围的地域内扩展开来.受了西方文化理念影响的人们在欢天喜地的过着各式洋节的同时,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他们也过得热闹非凡.由此可见,中国人多一些畅快抒发心情的洋节有什么不好呢?不是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走近圣诞节、情人节的同时,也学会了在母亲节、父亲节给老人献上一份祝福了吗?谁说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是相辅相成、多元文化共存的综合体呢?

    二、对待一系列西方洋节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坚持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原则: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己来拿!

    在如何继承民族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照单全收,我们要运用马列主义历史地、辩证的哲学眼光和态度,去批判的吸收.在如何借鉴西方外来文化这个问题上,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就在他的政论名篇《拿来主义》中明确指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综其两端,我认为,对待一系列西方节日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不盲目崇拜,不迷失自我;既不全盘西化,照单全收,也不全面否定,刀枪不入;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急需关于中国传统节日不受重视,外国洋节反受重视的事例或者是调查数据.谢谢.

    大学生对中西方传统节日的看法调查报告

    我们都知道现在很多的大学生们都在过外国的一些节日,在大学里面有的一些学生还会去选择选修一些国外的文化,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程度.针对此问题我们在大学里面随机问卷调查了一些学生,其中男生占总人数的44.19%,女生占总人数的55.81%.

    在这些调查的学生中,88.89%的人都知道国外有圣诞节,知道感恩节的学生占64.44%,复活节占42.22%,情人节的学生占68.89%,愚人节占66.67%,其他的占24.44%.

    98.56%的学生都知道春节,毕竟春节是中国最大的节日,家家户户都是在团聚.知道腊八节的占51.11%,端午节和情人节都占据了88.89%,还有重阳节的占85.67%,中秋节的占91.11%.

    你没有过中国传统节日的原因有哪些?

    我们由调查的数据结果分析得出以下的一些原因,73.33%的学生没有过中国传统节日的是因为学校没有放假,13.33%的学生是因为节日的时间不记得了.其中感觉没有节日氛围的学生占据了60%,还有一些学生是因为感觉没有和朋友们一起过,就忘记了中国传统的节日.

    你过西方节日的原因是?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喜欢过西方的节139,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过西方节日呢?

    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66.67%的学生是通过媒体得知西方的节日,学校教育指导西方节日的学生占24.44%,4.44%的学生是通过家长知道的,其中是朋友告诉自己的占53.33%,其实大多数人过西方的节日是由网络上了解到的占了82.22%,还有17.78%的学生是在其他方式上得知的.

    你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身为中国人知道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发现大多数的学生告诉我们他们打部分的传统文化都是从长辈那获知的,其次是通过学校的教育知道的,第三条途径是通过网络上知道的.除此之外的途径还有一些别的途径.

    虽然现在很多的中国人也会过西方的节日但是大家还是不会忘记我们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然为自己家的传统节日更具有主导型.对于西方国家节日后面的文化内涵,大部分的学生感觉自己并不是非常的了解,只是知道一点点.

    你是否了解中国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不了解的学生占据了4.44%,非常了解自己国家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的学生占26.67%,大部份的学生都是知道一点点的.

    你认为西方节日在中国盛行的主要原因是?

    崇洋媚外的心理的占40.91%,西方文化有丰富飞文化内涵的占18.18%,认为西方文化节日轻松时尚的占45.45%,商业炒作使其更有原因的占63.64%,西方国家的文化宣传影响的占18.18%.

    中国传统节日时,你在干嘛?

    我们由调查数据的结果分析,很多人在中国传统节日的时更多的时候是待在家里面,很多学生们表示很多中国传统节日的时候都是在学校里面,还有一些人会选择去旅游等等.

    现在很多年轻人会喜欢过西方的节日对此我们没有表示反对,但是我们希望这些人不要忘记了我们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

    关于写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800一一??字

    中国,一个以五千年文明为积淀,以百余年磨难为基点,以五十余年发展为基石,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成就了中国这只浴火重生的凤凰!

    说起中国的传统文化,那可真是数不计数.如:中国陶瓷、文房四宝、四大发明、皮影、乐器等等.今天,我就着重说一说元杂剧和文房四宝.元杂剧第一人是关汉卿,这位中国第一位戏剧作家一生写了60多种杂剧,是元杂剧的奠基人.他的部分剧作700年来一直上演不衰.关汉卿的剧作有描写社会矛盾、歌颂人们斗争的《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等.

    文房四宝就是人们说的笔墨、纸、砚.笔因王羲之的缘故,李渡毛笔名声大振.墨:具有"落纸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纸: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了铅山造纸状况,对连四纸作了说明,并给予很高评价.砚:星子的金星砚和婺源的龙尾砚都具有1000多年历史.

    是啊,中国的传统文化可真是历史悠久呀!

    篇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在当今开放的世界里,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华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才能更加地充满生机和活力.

    小时候,每当大年三十晚,村里便鼓声四起,霎时间村当街便挤满了人,有敲锣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跷的,有玩龙的,村里好不热闹.小孩子穿着棉袄在街上你追我赶的,不时地放着炮,老人们聚成一堆儿聊天,年轻小伙儿,俊俏姑娘则在给人们表演节目.

    而清明节,人们总会把嫩绿的柳枝插在门上;端午时,奶奶总会给我们系五线绳,煮鸡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节呢,我们一家老小坐在院子里,举头望明月,低头吃月饼,真是人间一大乐事.

    可现在呢,"洋节"来袭,西方的情人节代替了我们的七夕节.洋节风靡而传统节日却逐渐被人们淡忘,身为一名中国人,你难道不应为此做些什么吗?

    现在,每当过年时人们总是出去大吃一顿,守在电视机旁看春晚,有许多人在叹气,说:"怎么一点年儿都没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这些文化习俗正在挥手向我们告别.

    清明节人们哪还会在自家门前插一枝嫩柳呢?仅仅去坟里扫扫墓,仅此而已.端午节,还有谁会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圆之夜,又有谁会和家人们惬意地坐在院子里手拿月饼,抬头赏月呢?

    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慢慢被人们所淡忘.传统佳节在现在社会里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担忧?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呢?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老祖先留给我们的无形财富,传统佳节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这些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能倡议大家为弘扬传统文化而贡献一份微薄之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属于这个民族,它更属于这个世界.我们要尽全力把我们的传统佳节推广到世界上,让世界变得更加炫彩多姿.保卫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你还等什么?快行动吧!

    篇三:发挥科技优势 弘扬传统文化

    当书信被电子邮件取代,当脚力被各种交通工具代劳,当传统文化在濒临灭绝的边缘苦苦挣扎:处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又该何去何从?科技为上,传统靠边?还是传统为要,科技为辅?

    在如今纷繁芜杂的大环境下,科技与传统文化不可偏废.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的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让人享受舒适生活:积极发挥科技优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便对西方现代科技有一种盲目的恐惧或崇拜,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国门,打碎了天朝上国的美梦,也在国人心中种下了恐惧而又歆羡的种子.科技强国也被无数国家奉为圭臬.科技霸权在美国等西方国家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现代科技的优势展露无遗.

    但我们就该为此放弃传统文化?中国传统讲究仁义礼智信,中国文化具有兼容并包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伟大的中国文化是我们传承千年,历久不衰的法宝,也是我们走向复兴,开创未来的根本保障.虽然,传统文化不乏糟粕,虚荣、麻木等劣根性便是糟粕的体现.但,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文化的精髓让我们经久不衰,绵延不绝.文化的包容维持着中华民族的和谐与稳定,也为民族大家庭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使其焕发生机.五千年的积淀造就的是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社会转型期的今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激烈碰撞,逐步融合,而在这碰撞与融合中,各自焕发出新的的生机.科技赋予传统文化科学特性和创造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而科技发展中形成的科技精神,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念等,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传统文化.在科技条件下,传统优秀文化经过现代科技的陶冶和兼容,具有了新的创造活力,它既蕴含了现代科技的新成果,又指导着现代科技条件下的民族文化不断创新和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发挥科技优势,改造传统文化,是保持传统文化生机的不二法门.

    同时,传统文化的道德原则、和谐理念也指引着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科技的发展与走向.先进科技的发展为人们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现代建筑的发展并随着邻里人情的冷漠,交通工具的进步伴随着健康的,电子文档的的发明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书写能力的退化.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也只能依靠传统文化.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而七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在巴黎宣布,解决21世纪人类的生存问题,必须去2000多年前的孔子学说中汲取智慧.弘扬传统文化,解决科技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也指引着科技的发展.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拒绝过洋节素材(弘扬传统文化的例子)

  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在碰撞交融中永葆生机与活力!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admin本文地址:http://www.my9888.com.cn/post/16369.html发布于 2021-04-11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9888美文网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