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答好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题(论述类)
(一) 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读材料
所谓"读材料",就是要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 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是根据文中的客观事实, 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
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有的学生要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学生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四个选项不读)后读短文, 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 是带着问题阅读, 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 时间."倒 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
、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58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因此,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阅读时要注意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就可以对文章后面所给的问题,分别用"一次判断"、"逐个分析"以及 "排除法"等方式来进行判断解答了.
(二) 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找原话
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当然找原话的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中来,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对短文进行理解,然后分析句子结构,确定该词的词性和在句子中的成分.同时利用句子提供的信息,这样我们可以从文章中或文字材料中直接的提取有效信息.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若它指定必需要使用学生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翻译,再换言之.力求挖掘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三)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看要求
所谓"看要求",就是要求学生再审视语文阅读理解所要求回答的问题要求,关键的关键字、词或句子也要让学生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也是学生回答问题的可能的得分点.要做到细读文章的内容,机智从容答题.第二遍读文章要求考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要认准关键词句,把握其基本意义,认清它们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根据上下文琢磨它们的升华意义,学生特别是要学会在阅读文字材料中发现有效信息,即是对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的文字和内容.
二要排除生词的障碍,遇到生词要通过上下文,大胆地对阅读文字材料中的个别词义、语义和句义进行推测、推理和推断,还可以通过构词常识大胆猜测.
三是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果断作答.对于一般不影响句子或全文理解的生词,可以放过去,不必务求理解.遇到重要生词时,不要着急,也不要轻易放弃,我们可以采取根据上下文来猜词或根据构词法来猜词等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
解题时不要边看阅读理解的问题边从阅读理解的文中查找答案,因为用这种方法难以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深层理解阅读理解的文章.首先应浏览阅读理解的全文,了解阅读理解全文的概貌.看完后,应记住阅读理解文章的要点,阅读理解重要的结论以及阅读理解中的一些关键性的人名、 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同时我们一定要掌握好阅读理解的解题速度,有效地控制阅读理解的考试时间,先易后难是阅读理解的考试时答题的一般方法.碰到阅读理解的难题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耽误太多时间.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的题,要果断舍弃,以免影响解别的较有把握的阅读理解题.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 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阅读理解题.
(四)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答问题
所谓"答问题",就是要让学生在根据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相应的问题,回答问题力求做到以下诸点:1、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才能得分.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一点,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2、不乱答;乱答也不得分.学生不联系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我们称之为乱答题,乱答本质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没有成绩.我们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学生要答满线格,但并不是让学生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线格胡说和乱说,因为学生乱答也不得分.3、言之有据,持之有理.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找依据,不能凭空瞎说.我向学生说语文阅读理解的答案也是人定的参考答案,我们的学生不要害怕,任何问题的回答都不可能与教师的参考答案一模一样.语文阅读理解得分的主动权在我们同学们手中,关键是在于你有没有"言之有据"地来作答.
所谓"持之有理"就是让学生根据问题能够说一个所以然来,能说一个道道来,或谓之"自圆其说".只要学生言之有据,持之有理,就可以酌情得分了.同时学生要注意组织规范语言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复罗嗦,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在答题之后,如果时间允许,要重读全文内容,充满信心地进行复查.所有答案全部做完后,携带阅读理解的成果回归原文,检查答题有无疏漏,研究其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对照各题目推测判断,确保无误.
有没有关于高中语文阅读的辅导书可以推荐?
书快大语文社会万象高中生语文阅读理解辅导书籍教育
中考语文阅读题回答技巧?
阅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和步骤
一、技巧读理解
1.先看问题,后看原文
比较: A:读原文 看问题 回头看原文 选择答案 B:看问题 看原文 选择答案
结论:A须四个步骤而B只须三个步骤,显然B比A快.
2.快速诵读文章后的测试题 这样可以明确求解的目标,又可以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因为测试题本身往往就是文章的要点,答案候选项有时还会对文章中有关的难词难句有所启示.
3.快速诵读全文,掌握大意 阅读时应注意抓住主要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动作等.应当特别注意文中的实词以及文章开头的几个句子,细心透彻理解,以便对全文中心思想有所预测.根据同读过程中获得的主要信息,便可解出属于直接信息理解题型的题目.
4.复读全文,前后呼应核实答案 把全部答案选出后,应再读一遍短文,看看各答案是否与原文有矛盾,认真核实,直到前后统一.
二、步骤
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讲座后面的参考资料部分谈的阅读理解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对我们在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答好这一类的题目,提供了极好的参考.他把阅读理解的过程分为四步走:1、读材料;2、找原话;3、看要求;4、答问题.
(一) 读材料,就是要阅读试卷上所给的文字材料,在浏览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之后,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词语.
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平时要养成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的习惯.
(二) 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找原话的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思考,寻求较精准的答案.
(三)看要求,就是要求学生认真审视阅读理解中的答题要求,文段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子都可能是作答的要点,也是可能的得分点.对于题目的要求一定不能一目而过,要多次阅读反复揣摩,对于其中透露的任何信息都不能放过.
(四)答问题,就是要让学生在根据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相应的问题,回答问题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不可不答,不答则不得分.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才能得分.
2、不乱答,乱答也不得分.不联系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称之为乱答题,乱答本质上是与不答题一样,没有成绩.我们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要答满线格,但并不是让大家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线格胡说和乱说,因为乱答也不得分.
3、言之有据,持之有理.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找依据,不能凭空瞎说.同时要注意运用规范语言答题,认真书写.语言简洁,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复罗嗦,往往会出力不讨好.
附:阅读理解的题型
记叙文阅读题型可分为五大类.即:
1、概括类(文章主要内容、语段内容、中心或主旨、层次结构)、
2、理解类(词语能否删除、作用或好处、意义、代词的指代内容、过渡与照应)
3、句子类(在文中作用或意义、能否删除、表达什么思想感情、给文段拟标题以及标题的含义)
4、知识类(人称、写作顺序、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语言特点、线索)、
5、开放类(感悟题、补充题、仿写题、联想或想象题).
如何答好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题(论述类)
(一) 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读材料
所谓"读材料",就是要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 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是根据文中的客观事实, 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
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有的学生要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学生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四个选项不读)后读短文, 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 是带着问题阅读, 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 时间."倒 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58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因此,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阅读时要注意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就可以对文章后面所给的问题,分别用"一次判断"、"逐个分析"以及 "排除法"等方式来进行判断解答了.
(二) 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找原话
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当然找原话的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中来,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对短文进行理解,然后分析句子结构,确定该词的词性和在句子中的成分.同时利用句子提供的信息,这样我们可以从文章中或文字材料中直接的提取有效信息.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若它指定必需要使用学生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翻译,再换言之.力求挖掘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三)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看要求
所谓"看要求",就是要求学生再审视语文阅读理解所要求回答的问题要求,关键的关键字、词或句子也要让学生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也是学生回答问题的可能的得分点.要做到细读文章的内容,机智从容答题.第二遍读文章要求考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要认准关键词句,把握其基本意义,认清它们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根据上下文琢磨它们的升华意义,学生特别是要学会在阅读文字材料中发现有效信息,即是对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的文字和内容.
二要排除生词的障碍,遇到生词要通过上下文,大胆地对阅读文字材料中的个别词义、语义和句义进行推测、推理和推断,还可以通过构词常识大胆猜测.
三是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果断作答.对于一般不影响句子或全文理解的生词,可以放过去,不必务求理解.遇到重要生词时,不要着急,也不要轻易放弃,我们可以采取根据上下文来猜词或根据构词法来猜词等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
解题时不要边看阅读理解的问题边从阅读理解的文中查找答案,因为用这种方法难以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深层理解阅读理解的文章.首先应浏览阅读理解的全文,了解阅读理解全文的概貌.看完后,应记住阅读理解文章的要点,阅读理解重要的结论以及阅读理解中的一些关键性的人名、 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同时我们一定要掌握好阅读理解的解题速度,有效地控制阅读理解的考试时间,先易后难是阅读理解的考试时答题的一般方法.碰到阅读理解的难题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耽误太多时间.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的题,要果断舍弃,以免影响解别的较有把握的阅读理解题.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 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阅读理解题.
(四)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答问题
所谓"答问题",就是要让学生在根据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相应的问题,回答问题力求做到以下诸点:1、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才能得分.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一点,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2、不乱答;乱答也不得分.学生不联系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我们称之为乱答题,乱答本质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没有成绩.我们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学生要答满线格,但并不是让学生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线格胡说和乱说,因为学生乱答也不得分.3、言之有据,持之有理.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找依据,不能凭空瞎说.我向学生说语文阅读理解的答案也是人定的参考答案,我们的学生不要害怕,任何问题的回答都不可能与教师的参考答案一模一样.语文阅读理解得分的主动权在我们同学们手中,关键是在于你有没有"言之有据"地来作答.
所谓"持之有理"就是让学生根据问题能够说一个所以然来,能说一个道道来,或谓之"自圆其说".只要学生言之有据,持之有理,就可以酌情得分了.同时学生要注意组织规范语言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复罗嗦,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在答题之后,如果时间允许,要重读全文内容,充满信心地进行复查.所有答案全部做完后,携带阅读理解的成果回归原文,检查答题有无疏漏,研究其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对照各题目推测判断,确保无误.
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语文阅读理解?
掌握阅读的技巧
语文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大全
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的作用是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拟人的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的其作用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4)排比的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对偶的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6)对比的作用是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7)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8)借代的作用是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9)设问的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10)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11)顶真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作用: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例如:
①楚山秦山皆〈白云〉,
〈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
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罗衣,
白云堪卧君早归.
(李白《白云歌》)
常见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又名激问、反诘、诘问)、引用、反语、对比、反复、双关、联想、顶真、通感、互文、回环、移情、呼告等.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
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事物间有相似性)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出现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出现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无 出现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例句: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194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194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
(2)拟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
3.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句: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排比: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或增强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7.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即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1〉明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73:"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2〉暗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0.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1.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臧克家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12.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即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13.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作用: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谐音双关.
例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yáng直上重霄九."("杨"实际上是指杨开慧,"柳"实际上是指柳直荀)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即"思"的意思,以此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
〈2〉语音双关.
是一种根据词的多义条件而故意导致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
例如:
茶壶里煮饺子--心里有嘴倒不出
老太太抹口红--给你点颜色瞧瞧
14.联想:
看到某事物,从而联想到一些事物,也就是想象.
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着了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