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模板散文(散文选材特点答题思路)

admin 2021-04-13 70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模板散文(散文选材特点答题思路)摘要: 高考语文大阅读答题技巧及写作手法掌握阅读的一般规律,掌握其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解题的基础,现代文阅读一般有以下要求.一、基础篇1.纵观全篇把握主旨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

      高考语文大阅读答题技巧及写作手法

      掌握阅读的一般规律,掌握其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解题的基础,现代文阅读一般有以下要求.

      一、基础篇

      1.纵观全篇 把握主旨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因此,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

      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2.理清脉络 划分层次

      高考现代文语段有时直接考查考生对文章层次脉络的把握,有时不直接从这方面去设题,但是无论解答什么问题之前,有了对文章这一"竹"的内在依据的了解,解答也就势如破竹了.

      3.检索范围 准确摘取

      良好的阅读素质不仅体现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还体现在对局部的确认.阅读时,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学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用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答案要从选文里找,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

      4.综合分析 全面考察

      有些阅读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答案意思说出来,且往往有字数限制.这种题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比较高,题目难度也大.解答此类试题,要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5.认清手法 明确作用

      现代文阅读,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方面出题对考生进行考查.因此,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明确它们的修辞作用,对理解和鉴赏文章很有帮助.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大致考查了如下几种修辞手法:

      1.比喻:比喻要贴切,必须有相似点.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越明显,越突出,比喻就越贴切.

      2.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3、夸张: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鲁迅《药》中写道:"……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后一句使用了"缩小"的夸张.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4.对偶: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类型.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5.排比

      排比的主要作用在于: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突出意思的重心.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明得严密、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用排比叙事可以把事情叙述得井然有序,用排比写人可以把人物刻画得细致深刻.

      6.设问:无疑而问,在自问自答中引人注意,启人思考.

      7.反问:也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8.象征

       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二、技巧篇

      掌握一定的技巧有助于快速解题,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由言及境的开掘

      这个"言"也就是命题者选中的句子,要理解这个句子,当然离不开句子本身,而文学作品的语言往往有着多义性、含蓄性、情感化的特点,这就需要由句子本身这个"点"连及语境这个"面",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去挖掘领会这个句子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

      (二)由事及义的联想

      这个"事"就是与语句理解相关的种种事实,要理解文义就需要这样的事实.而文章本身又常常没有提供这样的事实,所以,要么在文章之外提供若干参考的材料,要么就要读者自己去查书、去问人,或在自己的知识积累中去提取有关的背景材料.从命题情况看,也有这样两种情形,一是命题者在文章之外另提供一些相关的材料或注解;一是命题者不给你参考材料,不加注解,而这一般是命题者以为考生应该具备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就不再给出,要求我们自己去理解,这实际上是利用文外信息,去达到理解语句的目的.因此,不管哪一种都需要我们去联想储备的背景知识,去关注提供给你的有关之"事",从而读解出文句的丰富信息.

      (三)由景及情的揣摩

      我们知道散文在情物关系的处理上,常常是托物抒情、融情于景、移物就情,就是将物拟人化,赋予物以人的精神、品格、性情、风貌或通过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把情完全融合在写景的的文字中;或把物拉过来,赋予人的情感.根据这一特点高考题目就常从景入手要求领会作者的感情这一角度命题.

      (四)由情及旨地体味

      一篇散文它的情感始终贯穿全文,作者常常在字里行间流溢出他的或喜、或忧、或悲、或思的情感,通过这情感倾向的宣泄表达出文章的主旨.在答题过程中通过对散文情感的体味把握文章的主旨也就不容人忽视,在高考中这种题目也屡有出现.因此,需得学会在阅读过程中由体味作者的情感进而准确理解把握文章的主旨.

      (五)由法及文的分析

      从历年高考散文阅读看,对作品方法技巧在文中运用的考查从没放松过,这实际上是考查文章表达手法、表达技巧分析鉴赏的能力,因此可以通过对文章方法技巧的分析去体味文章的意境,领会文章的主旨.这种题型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从表达手法、表达技巧所在句的内含的理解角度入手考查.对这种题型只要把握住这些手段的基本效果,从字面意思的理解入手,联系上下语句和全文的情感主调,自然能较容易的得出较为准确的答案.

      另外,光华鼎力有专门针对高考语文阅读这块的辅导班,我觉得不错,你可以去看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还有就是作文怎么写

      有以下几种技巧.望采纳

    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答题格式:强调,加强语气等;

  
答题示例1: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203.(节选自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答题示例2:(2004年高考题)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类比(比喻)的手法,将参加社会活动类比(比喻)为喝酒,将过分热衷社会活动而不再创作类比(比喻)为酗酒.少喝有眼健康(有益创作),多喝则无益,酗酒则造成"快乐的死亡"(没有作品发表).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生动形象的批评作用.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句子)在行文中的位置

  
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照应上文,前后呼应;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2)明确段落的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

  
答题示例1: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159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答题示例2:(2004年高考题)从全文看,第六段"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① 内容上,这件事启示人们要热爱生命,感悟生活,诗意地看待生活.② 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深化了作者的思考,引发了议论.

  
答题示例3:(2004年高考题)本文以怀表为线索,可以分三个层次,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和好处.

  
①作用:第一层写修表的经过,为下文介绍表的来历作铺垫;第二层写表的来历凸显父亲的精神;第三层写表的传承突出作者对父亲精神的感悟.②好处:由表及人,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补充:

  
1.线索: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2. 段意的归纳

  
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3.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象征、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渲染、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人称等):

  
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答题示例1: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节选自2003全国卷《乡土情结》)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答题示例2:(2004年高考题)(1)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①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 ②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 ③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 ④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 ⑤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 ⑥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答题示例3:(2004年高考题)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写了自己的渺小,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便于对话(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感和亲切感,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四、表达方式类

  
1)明确五种表达方式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

  
2)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103.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都可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情节发展,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奠定感情基调,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6、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7、写景技巧:动静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绘声绘色、虚实结合、远近高低;仰视、俯视、平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抒情、议论

  
1、 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升华主题;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蕴藉.

  
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答题示例:(2004年高考题)本文切入点与其他写读书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作者又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第一问,一般谈读书的文章,大多从书的内容切入,谈读书的心得、感受和方法等;而本文则以书的外形为切入点,谈有关书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第二问,丰富而飘逸的联想与想像;充满诗意的形象化描写;化用典故,使文章饱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喻的运用和形、声、色的生动描写.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 (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 (3)花里有自己

  珍惜的记忆.

    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关于 高考语文散文小说阅读答题格式与技巧 有什么好的资料

      现代文阅读常用术语解说

      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理、规律和方法来表现文章内容的.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鉴赏的核心是审美,即挖掘作品中的美感因素,达到某种美感享受.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不同的文体应从不同的角度考虑.

      记叙文(包括散文)应从以下方面去分析:

      ①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白描细描、细腻生动),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②从选材剪裁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③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

      ④从结构安排角度: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⑤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小说还应从人物塑造是否103、典型,情节的安排是否合理、严密、变化、曲折等方面来考虑.

      议论文主要从论证方法来考虑,特别是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引申论证等手法及其作用.说明文主要看是否突出了事物的特点功用,顺序安排是否适当等.

      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常用的表达方式有5种,即: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

      记叙文主要以记叙和描写为主,其中兼有说明、抒情和议论;说明文主要以说明为主,也有叙述、议论甚至描写;议论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说明或是抒情.

      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包括:对比、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等.

      分辨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记叙文的四种记叙方式:顺叙、倒叙、插叙、平叙(分叙).记叙文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记叙文的间接抒情方式: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寓情于理.

       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描写要抓住事物特点."画眼睛"是形象的说法,指写人要写出人的心灵,写事要写出事件的本质,写景要写出人对景的感悟,景的个性.

       描写要生动形象,这是描写的特点决定的,也是描写有别于叙述的地方.所谓生动形象,无非是使描写对象有形、有声、有色地再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此外,描写要根据对象特点决定描写方法,描写时往往要带有一定的情感,描写有白描与细描等等.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记叙文的议论是"画龙点睛".记叙文的议论的"画龙点睛"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阐发事物的意义

      (二)表达作者的看法

      (三)揭示文章的主题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不同情形下的术语:

      评价主旨用语: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 意境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蕴藉 委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分析手法用语: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

       托物言志 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来.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寄寓 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衬托 烘托: 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

      侧面描写:

       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

       怀古伤今 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起兴(xìng):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

      语言特点用语:

       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

       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惟妙惟肖:描写159真,多指人或动物.

       体物入微 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

       诗情画意:

       议论类 富有哲理 淋漓尽致 .

      语言风格用语

      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

       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 都无可挑剔.

       简洁 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

       浅显 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平淡无奇 质朴清新 淡雅

       词藻华丽明快:明白通畅.

       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雄健 雄浑:雄壮、强健、浑厚.

      文章结构用语:

      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

      呼应 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行文技巧用语:

      虚实相生:虚,多指文章中想像的部分. 水乳交融:紧密结合在一起.

       其它: 构思精巧 新颖 独树一帜 别具一格 不落窠臼 不落俗套

       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

       颇具匠心 感情细腻 感情真挚 跃然纸上 曲折 层次分明 一气呵成 琅琅上口

      考题在鉴赏作品的语言时,常常涉及以下内容:

      ⑴分析作品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等;

      ⑵理解作品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自然、简明、含蓄、深沉等;

      ⑶辨析作品采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包含:

      ⑴表达方式,如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⑵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⑶选材剪材,如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详略是否得当等;⑷行文的结构,如开头和结尾、烘托铺垫、前后呼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承上启下、起承转合等;⑸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的运用等等.

      掌握运用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及效果:

      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比拟: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借代可使表达具体形象.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其作用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设问:总的作用是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作用) "题, 结合原文信息和所学语文知识进行解答.答题要点包括三个方面:

      1、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

       2、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 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

       3、有何效果或作用.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并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

      答案表述的原则:

       1、忠实于题干.题干包含了题目的要求和一些答题的信息,题干中往往隐含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表达方式.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的前提.

       2、忠实于原文."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这教给我们做现代文阅读题的一条基本原则,即答案在文中找.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出原词句组成答案,也要弄通语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发,离"题"万里.

       3、忠实于语言规则.阅读题答案表述要依据题干要求和文中答案信息作答,做到要点全面,内容精确,用词准确,语言简洁,字数不超过规定数.

      如何在原文中寻找语句答题:

       1. 定区域.先确定题干中的语句在原文中哪个段落,从而划定选择答案的有效区域.

       2. 明方向.认真审读题目,弄清所问,找准答题方向,再"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进行分析,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阅读的大部分答案都在原文里,只要细心的寻找就行了.他的问题通常都是有针对性的,多集中在一段或上下段之间.做题也有方法,通常先把总结性的问题放在前面做,总结性的解决了文章的思路就清晰了,做起来也容易了.

      高中语文阅读技巧和赏析技巧

      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与解题技巧

      近年来,随着高考语文试卷文学性的强化,散文这种文体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许多感情真挚、文学色彩浓郁、富有时代气息的散文佳作都成了命题者的首选材料.从1998年高考开始,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类连续六年考的都是散文,题型变化不大,难度逐步降低.但从学生的解题情况看,得分率普遍较低,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不外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学生并不完全明确,以致训练无的放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学生未能熟练掌握,以致解题跟着感觉.针对这些情况,笔者试图结合近几年的高考散文阅读题,谈谈此类试题的测试要求与解题技巧.

       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要求学生"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并提出"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等三项九条具体的测试要求.散文阅读属文学作品阅读,它在高考测试中究竟有哪些具体要求呢?请看最近三年高考散文阅读有关试题.

       2003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2题(题略):A项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思路和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其他四项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2题(题略):既考查学生对文章中心意思和主要内容的分析归纳能力,又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2001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4题(题略):不仅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语言和表示技巧的初步鉴赏能力,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仅仅观察这些散文阅读赏析题,就可以发现,高考测试除了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外,还要考查学生初步鉴赏评价的能力."理解"和"分析综合"包括七条具体要求,是阅读方面基本的能力要求,能力层级分别属于B级和C级.而"鉴赏评价"包括两条具体要求,要求学生能对所给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初步赏析.这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较高的一种能力要求,能力层次属于E级.学生明确了以上这些要求,在平时的复习训练中就应该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拓展散文阅读,有意识地提高"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的能力.

       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

  

  形式,表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若能抓住散文自身的特点来思考有关的测试要求,散文阅读题的解答还是有技巧可言的.

       一、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神",指文章的主旨,即贯穿文章始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的材料虽散,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必须围绕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因此,阅读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从而读懂作者的感悟,领会文章的主旨.高考试卷中的散文阅读几乎每年都有这方面的命题.

       例如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话说知音》这篇散文是以作者对知音的独特感悟为主旨的.作者崇敬伯牙子期的高尚友谊,但对伯牙因子期的不在而不再弹琴的做法不以为然.他认为,伯牙依旧应该演奏出那"震撼人们灵魂的""美丽动人的乐曲",并"熏陶"出更多的"知音".再说,伯牙高超的演技来之不易,怎能因子期的不在而轻易放弃呢?因此,本题的答案为:(1)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不能因为失去钟子期而不去寻求更多的知音.(2)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

       二、深入分析文章的思路.

       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散文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结构就是它的思路的具体展现.高考试题常常通过对作品的结构进行设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思路的把握能力.阅读散文,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更要把握文章的脉络.

       例如1998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1)作者为什么吃惊?(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

       要解答这两个问题,必须结合上下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作者为什么看到玉簪花"探出头来"就吃惊呢?该句后面用"先是"作标志,对其作了回答,那就是"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至于"怅然"的原因,第五段末的"让人心里警惕着"和第六段中"总是在不安的焦虑中"提示了作者的思路,稍加归纳整理,可得答案"收获季节还两手空空".

       三、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描写细腻,表达深刻,内涵丰富.高考散文阅读命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散文中负载信息量大、内容含蓄、意义深刻、表现力强的语言进行鉴赏.鉴赏散文的语言,只有联系文章的主旨,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细加品味、揣摩,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也是阅读散文的基础.

       例如2001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义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义.

       《门》这篇散文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写出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要解答"开门"和"关门"的含义,就必须通观全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找出相关的信息.文中说"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据此可以直接概括出"关门的含义是意味着一个结束".而关于"开门"的含义,相关的句子很多,如"它包含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繁琐仪式的一种新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但归纳起来,"开门"的最主要的含义是"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展".

       四、正确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

       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象征手法、修辞技法等等,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常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高考试题通过对这些技巧的鉴赏,可以直接透视学生的阅读品位.所以,阅读散文还要注意鉴赏常见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

       例如2000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2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这道题就是考查学生对散文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的.《长城》这篇散文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在于将长城拟人化,便于作者直接与长城对话,便于作者抒发感情.至于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是因为"它"之前说的是"由是人们发现:边墙是屏障,紫塞不再嶔奇",这里变换了视角,是通过人的眼光来看长城,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所以这种变换是自然而然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五、精心组织符合要求的答案.

       高考散文阅读试题,一直以主观性测试为主,题型基本不变,每年只在所考查的知识点上略有不同.从试题的要求和要求回答的问题看,难度在逐步降低,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多数问题的答案在原文中都有照应、有暗示,甚至直接暗示.这就告诉我们,回答问题要善于从原文中抽取关键语句,并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适当整合,这样才有可能写出精练确切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例如2003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此题重点考查学生散文阅读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首先要能从原文第一段中找出"乡土情结"的定义:"每个人的心里……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第二步要能提炼出海外游子与乡土情结关系的几点交叉:一个是离开故乡的"时间因素",一个是海外的"空间阻隔",一个是对故乡思恋感情的"久而弥笃".这就是答案中的第二点:"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不过,要写出答案中的另外两点,还必须考虑结构、主题等方面的情况.

      高中语文阅读技巧和赏析技巧

      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与解题技巧

      近年来,随着高考语文试卷文学性的强化,散文这种文体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许多感情真挚、文学色彩浓郁、富有时代气息的散文佳作都成了命题者的首选材料.从1998年高考开始,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类连续六年考的都是散文,题型变化不大,难度逐步降低.但从学生的解题情况看,得分率普遍较低,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不外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学生并不完全明确,以致训练无的放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学生未能熟练掌握,以致解题跟着感觉.针对这些情况,笔者试图结合近几年的高考散文阅读题,谈谈此类试题的测试要求与解题技巧.

      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要求学生"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并提出"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等三项九条具体的测试要求.散文阅读属文学作品阅读,它在高考测试中究竟有哪些具体要求呢?请看最近三年高考散文阅读有关试题.

      2003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2题(题略):A项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思路和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其他四项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2题(题略):既考查学生对文章中心意思和主要内容的分析归纳能力,又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2001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4题(题略):不仅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语言和表示技巧的初步鉴赏能力,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仅仅观察这些散文阅读赏析题,就可以发现,高考测试除了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外,还要考查学生初步鉴赏评价的能力."理解"和"分析综合"包括七条具体要求,是阅读方面基本的能力要求,能力层级分别属于B级和C级.而"鉴赏评价"包括两条具体要求,要求学生能对所给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初步赏析.这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较高的一种能力要求,能力层次属于E级.学生明确了以上这些要求,在平时的复习训练中就应该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拓展散文阅读,有意识地提高"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的能力.

      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表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若能抓住散文自身的特点来思考有关的测试要求,散文阅读题的解答还是有技巧可言的.

      一、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模板散文(散文选材特点答题思路)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神",指文章的主旨,即贯穿文章始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的材料虽散,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必须围绕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因此,阅读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从而读懂作者的感悟,领会文章的主旨.高考试卷中的散文阅读几乎每年都有这方面的命题.

      例如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话说知音》这篇散文是以作者对知音的独特感悟为主旨的.作者崇敬伯牙子期的高尚友谊,但对伯牙因子期的不在而不再弹琴的做法不以为然.他认为,伯牙依旧应该演奏出那"震撼人们灵魂的""美丽动人的乐曲",并"熏陶"出更多的"知音".再说,伯牙高超的演技来之不易,怎能因子期的不在而轻易放弃呢?因此,本题的答案为:(1)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不能因为失去钟子期而不去寻求更多的知音.(2)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

      二、深入分析文章的思路.

      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散文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结构就是它的思路的具体展现.高考试题常常通过对作品的结构进行设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思路的把握能力.阅读散文,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更要把握文章的脉络.

      例如1998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1)作者为什么吃惊?(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

      要解答这两个问题,必须结合上下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作者为什么看到玉簪花"探出头来"就吃惊呢?该句后面用"先是"作标志,对其作了回答,那就是"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至于"怅然"的原因,第五段末的"让人心里警惕着"和第六段中"总是在不安的焦虑中"提示了作者的思路,稍加归纳整理,可得答案"收获季节还两手空空".

      三、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描写细腻,表达深刻,内涵丰富.高考散文阅读命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散文中负载信息量大、内容含蓄、意义深刻、表现力强的语言进行鉴赏.鉴赏散文的语言,只有联系文章的主旨,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细加品味、揣摩,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也是阅读散文的基础.

      例如2001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义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义.

      《门》这篇散文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写出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要解答"开门"和"关门"的含义,就必须通观全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找出相关的信息.文中说"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据此可以直接概括出"关门的含义是意味着一个结束".而关于"开门"的含义,相关的句子很多,如"它包含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繁琐仪式的一种新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但归纳起来,"开门"的最主要的含义是"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展".

      四、正确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

      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象征手法、修辞技法等等,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常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高考试题通过对这些技巧的鉴赏,可以直接透视学生的阅读品位.所以,阅读散文还要注意鉴赏常见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

      例如2000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2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这道题就是考查学生对散文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的.《长城》这篇散文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在于将长城拟人化,便于作者直接与长城对话,便于作者抒发感情.至于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是因为"它"之前说的是"由是人们发现:边墙是屏障,紫塞不再嶔奇",这里变换了视角,是通过人的眼光来看长城,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所以这种变换是自然而然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五、精心组织符合要求的答案.

      高考散文阅读试题,一直以主观性测试为主,题型基本不变,每年只在所考查的知识点上略有不同.从试题的要求和要求回答的问题看,难度在逐步降低,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多数问题的答案在原文中都有照应、有暗示,甚至直接暗示.这就告诉我们,回答问题要善于从原文中抽取关键语句,并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适当整合,这样才有可能写出精练确切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例如2003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此题重点考查学生散文阅读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首先要能从原文第一段中找出"乡土情结"的定义:"每个人的心里……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第二步要能提炼出海外游子与乡土情结关系的几点交叉:一个是离开故乡的"时间因素",一个是海外的"空间阻隔",一个是对故乡思恋感情的"久而弥笃".这就是答案中的第二点:"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不过,要写出答案中的另外两点,还必须考虑结构、主题等方面的情况.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admin本文地址:http://www.my9888.com.cn/post/17555.html发布于 2021-04-13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9888美文网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