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学常识归纳(高中语文重点文学常识)](http://www.my9888.com.cn/zb_users/upload/2020/10/202010051601899881467832.jpg)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二中的文学常识
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学常识汇编
第一册
1、毛泽东,
2、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原名戴梦鸥.中国现代派诗人.《雨巷》是其成名之作,并由此获"雨巷诗人"的称号.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公开反对革命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代表作《再别康桥》.
3、艾青,
4、《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历史散文.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前后记叙了春秋时期(东周前期)240多年的史事.
5、《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33篇.记事上起于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和有关的谋议或辞说.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
6、司马迁,约前145-前90,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别称太史公,简称史迁,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与司司马光并称为"史界两司马",与班固并称"班马".司马迁撰有《史记》《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
7、《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历史散文,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公元前91年完成,开创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被誉为"实录、信史", 鲁迅曾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206》".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之一,前"三史"、"四史"之首.记载了自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三千多年间的历史,共一百三十篇,分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其人物传记开我国史传文学先河,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8、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
"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发表《阿Q正传》成功地塑造了阿Q之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1923年写成小说集《呐喊》,为现实主义小说奠定了基础.
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自 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9、 巴金,
10、梁实秋,
11、夏衍,
第二册
1、朱自清,1898-1948,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学生时代即创作新诗,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当时被称为一流的作品,是一部足以令诗坛安慰的作品).诗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散文名篇:《背影》《绿》《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等.其散文被称为"至情之文","至美之文".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因贫病在北平逝世.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7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另有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薄奠》,文艺论著《小说沦》、《戏剧论》.1928年加入太阳社.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队杀害于苏门答腊.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3、陆蠡,
4、《诗经》,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统称为"《诗三百》""《诗》",西汉时成为官定儒家经典之一,故称《诗经》.一般认为是孔子删定的.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开创了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这是《诗经》的精华;"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内容主要是歌功颂德的;"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是祭祀用的乐歌舞曲.诗歌的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
5、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6、"楚辞体",兴起于战国,以屈原为代表所创作的诗歌样式,具有楚国的地方特色,是继《诗经》以后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因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离206》,故后人也称"楚辞体"为"206体".
7、《楚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西汉刘向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和汉代人仿写的作品汇编成集,为《楚辞》,故"楚辞"又成为作品集名.其中《离206》是其代表作,共三百七十多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种《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206",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8、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末期楚国人,名平,字原,号灵均,出身贵族,曾任左徒、三闾大夫.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体,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农历五月初五是他投汩罗江自沉的纪念日.
9、"乐府",原是西汉的一个官署的名称,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包括文人乐府和乐府民歌两部分).其特点是继承了《诗经》的写实传统,叙事成分增加,在形式上突破了四言体和206体,形成了在我国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杂言诗和五言诗.
10、《玉台新咏》,总集名,南朝陈代徐陵(507-583)编,共10卷,书成于梁代,是《诗经》《楚辞》之后一部很有影响的古诗总集.代表篇目有《孔雀东南飞》.
11、《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12、文化常识:五更
夜间时辰 五夜 五更 时间
黄昏 甲夜 一更 19-21
人定 乙夜 二更 21-23
夜半 丙夜 三更 23-1
鸡鸣 丁夜 四更 1-3
平旦 戊夜 五更 3-5
13、《古诗十九首》,南朝梁明太子萧统在《文选》中所辑十九首"古诗",题为《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主要抒写游子矢志无成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真实反映了东汉后期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
14、建安文学,建安(196-220),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时期,政治、思想和文学诸方面都产生急剧变化,呈现出新的面貌.特别是诗歌,打破了西汉辞赋独盛和文人诗沉寂的局面,"三曹""七子"蔡琰等人创作出一大批作品,形成了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文人诗的创作215.成为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开端.
15、建安风骨:(1)风,指思想上反映当时社会的离乱和人民疾苦,表达诗人建功立业的要求.(2)骨,指艺术上意境宏大,笔调明朗,抒情直接,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
16、"三曹":曹203、曹丕、曹植
17、"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应玚、徐干
18、曹203,155-220,小名阿瞒,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献帝时官至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死后其子曹丕代汉建魏,追尊为魏武帝.有抒情诗《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短歌行》等篇.
19、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谥靖节,因此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浔阳柴桑(江西九江)人.我国第一位杰出的四园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20、王羲之, 303-361,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王会稽",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与他的儿子王献之并称为"二王".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序》等.
21、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后人称之为"三苏".散文、诗词、书法,都独具风格,自成一家.诗词开豪放一派.与韩愈并誉为"韩潮苏海".生前以功业节203获封"鲁郡开国公",身后被追封为"司徒",谥号"文忠",世称"颜鲁公".宋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他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诗"讪谤朝政"(乌台诗案),被人构陷入狱.出狱后贬黄州.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从此随缘自适,过着读书作画的晚年生活.他的书画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22、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23、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 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诗歌,大致可以罢相(1076年左右)划界而分为前、后期,前期的诗歌长于说理,倾向性十分鲜明,涉及许多重大而尖锐的社会,问题注意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替他们发出了不平之声,后期隐居,流连、陶醉于山水田园中,题材内容比较狭窄,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抒发一种闲恬的情趣.》).《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通过描写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壮景及怀古,揭露六朝统治阶级"繁华竞逐"的腐朽生活,豪纵沉郁,被赞为咏古绝唱.它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开了苏东坡豪放的先声,给后来词坛以良好的影响.
24、蔡元培,
25、马丁?路德?金,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要怎么积累?
文化常识对应的大方向是传统文化的积累与掌握.2017版新课标中也多次提及"传统文化""文化常识",要求"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对应在考试中,主要就是文言文阅读的一道3分选择题.文化常识的记忆功夫应当在平时,不建议拿文化常识清单去背诵,当然这也是一种办法.个人在教学中提倡的是在文言文阅读练习中积累,每题4个,碰到即列入应当掌握的范围,同时,每个文化常识都是可以辐射其他知识点的,这方面强烈推荐王力先生的一本书——《古代文化常识》,学习空余翻看,权威准确,内容涵盖广,可以积累很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的来历本身也很有趣.
高二语文所有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 距——拒,抵御,抵抗; 内——纳,接纳;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邀,邀请; 3、臣之不敢倍德: 倍——背,背叛; 4、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早; 5、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隙,隔阂,嫌隙; 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乘——骖乘:坐在车右担任侍卫的人; 二、词类活用 1、沛公欲王关中: 王:大王——称王; 2、范增数目: 目:眼睛——使眼色; 3、道芷阳间行: 道:道路——取道; 4、夜驰之沛公军;复夜去: 夜:夜晚——连夜; 5、吾得兄事之: 兄:兄长——向对待兄长一样; 6、常以身翼蔽: 翼:翅膀——像翅膀一样; 7、头发上指: 上:上面——向上; 8、日夜望将军至: 日夜:白天和黑夜;日日夜夜; 9、臣活之: 活:使……活; 10、沛公旦日从百余骑: 从:使……从; 11、素善留侯张良: 善:善良——交好、友好; 12、秋毫不敢有所近: 近:与"远"相对——沾染、接触; 三、一词多义 (一)虚词"为" 1、用作动词 音wéi 表动作: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 使子婴为相 表观点:认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 表判断;是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用作介词 表被动;为所/为……所 音wéi 若属皆且为所虏 表原因、涉及对象 音wèi 慎毋为妇死,贵53情何薄/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用作助词 句末语气,表疑问或反问 音wéi 何辞为? (二)虚词"因" 1、动词:沿袭、继续 蒙故业,因遗策 2、名词:原因、缘由 于今无会因(到现在没有相会的机缘了) 3、连词:表顺承,于是,就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表原因,因为,由于 鼠,子神也,因爱鼠,不蓄猫犬(鼠,是子神啊,因为喜欢老鼠,所以不蓄养猫狗) 4、介词: 凭借、条件 因利趁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趁着、趁机 因计沛公于坐/因招沛公出/因言73 因为、由于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三)虚词"而" 1、表目的:来,用来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表转折:但,却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3、表修饰:(地,着)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4、表修饰:(地,着) 项王按剑而跽73 5、表递进:并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表并列:而且,或不译 劳苦而功高如此 7、表顺承:然后,接下来 拨剑切而啖之
高中语文必背文言文篇目?
高中语文必背文言文篇目有:
声声慢(寻寻觅觅)、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永遇乐(千古江山)、扬州慢并序、长亭送别(节选)、逍遥游(节选)、劝学(节选)、屈原列传(节选)、陈情表、滕王阁序(节选)、师说、阿房宫赋、六国论.
游褒禅山记、
前赤壁赋氓、离206(节选)、迢迢牵牛星、短歌行(对酒当歌)、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山居秋暝、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兵车行、蜀相、客至、登高、登岳阳楼、石头城、琵琶行序、李凭箜篌引.
过华清官(长安回望绣成堆)、锦瑟、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雨霖铃(寒蝉凄切)、桂枝香(登临送目)、念奴娇(大江东去)、鹊桥仙(纤云弄巧).
扩展资料:
我国的古典诗文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美德与情203,是融汇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学等诸多知识的结晶,兼容了德育、智育、美育等功能.
同时,经典古诗文又是中国文化的最好载体.大量阅读古诗文,必将受到民族精神的感召.优秀的传统文化必将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必将帮助我们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高文化品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高中生必背文言文40篇
求高中语文的各种常识.如意动用法,介词短语后置等的详细概念,举例.100分重赏!好的可以再加!!
我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
你问的是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吧?
如果是整个高中的基础知识那建议你买一本《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要买最新版的 每年都改版 大概20元左右 否则字数太多了 涉及20多个大小考点 这里根本无法归纳
如果是只要文言文的 下面的可能有用
各省的教材不同 例子可能有出入 还有几个初中例子 但用法的本质相同 注意活学活用 还有你说的介词结构后置 就是下面说的状语后置 但二者略有不同
状语后置是以前的说法 为了严谨 现在统称介词结构后置 因为有时它在句中不做状语
如果需要什么其它的 可以联系我
第一部分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e4b893e5b19e(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53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例如:
(一)"……为……所"
1."……为……所"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3."……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二)"……见……于"
1."……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
荆州之民附203者,159兵势耳.(《赤壁之战》)
译为: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203,是被兵势所159迫.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73……(《邹忌讽齐王纳谏》)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四、倒装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一)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
(二)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
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现象
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
良问73:"大王来何203?"(《鸿门宴》)
"何203"应理解为"203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意为"和谁同道".
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再如:
沛公安在?(《鸿门宴》)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宾语前置"的表达结构.比如: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削币说》)
(三)定语后置
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成为定语后置现象.例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啊."铿然有声"本做"石"之定语,后置到了中心词"石"之后.
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四)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因此,出现后置状语的现象.例如: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译为: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战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介宾短语"于河南"作状语,后置到了动词中心语"战"的后边.
再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此所谓战用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