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麦克白简介故事梗概资料|麦克白故事梗概100字

admin 2020-10-05 84
麦克白简介故事梗概资料|麦克白故事梗概100字摘要: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故事梗概《哈姆雷特》这部作品创作于1602年。剧情大致是: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国一位年轻有为的王子,他有魄力、好思索、接近人民、对人类抱有美好的希望。他正在德国的威登堡...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故事梗概


《哈姆雷特》

这部作品创作于1602年。剧情大致是: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国一位年轻有为的王子,他有魄力、好思索、接近人民、对人类抱有美好的希望。他正在德国的威登堡大学学习,国内传来噩耗,父王突然惨死,叔叔克劳斯迪篡夺王位,母亲改嫁克劳斯迪。哈姆雷特回国奔丧,在一天深夜,他在城堡里见到了父亲的鬼魂,父亲的鬼魂告诉了他自己被害的经过:克劳斯迪趁老哈姆雷特在花园里午睡时,把致命的毒草汁滴进了他的耳朵,并使毒液流入他的全身血管,使他的身上起了无数疱疹,最后夺取了他的生命。老哈姆雷特要求儿子为他报仇,但不许伤害他的母亲,要让她受到良心的责备。哈姆雷特知道真相后,精神恍惚,他整天穿着黑色的丧服,一心想着复仇。一天,他去见自己的恋人首相的女儿奥菲利娅,他又想求爱又想复仇,行为怪诞。奥菲利娅把王子的情况告诉了首相,首相又报告了克劳斯迪。克劳斯迪虽然不知道老国王鬼魂出现的事,但他心中有鬼,派人试探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一方面想复仇,一方面又碍于母亲的面子,同时他也不十分确定父亲鬼魂的话,非常苦恼。哈姆雷特决定要证实克劳斯迪的罪行,正好这时宫中来了一个戏班子,他安排了一出戏,内容是一个维也纳的公爵被他的一个近亲在花园里毒死,不久这个凶手还骗取了公爵夫人的爱。戏演时,他在旁边注意观察克劳斯迪,见克劳斯迪坐立不安,中途就离去。哈姆雷特确认了父亲鬼魂的话,决定复仇。一天,克劳斯迪独自一人的忏悔,哈姆雷特本可以杀死他,可又觉得忏悔中的人被杀后会进入天堂结果罢手。克劳斯迪派王后劝说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与母亲发生争执,误杀了躲在帏幕后偷听的首相。克劳斯迪以首相的儿子要复仇为由,要将哈姆雷特送往英国,准备借英王之手除掉哈姆雷特。哈姆雷特识破克劳斯迪的诡计,中途返回丹麦。当时,奥菲利娅受刺激发疯,落水身亡,哈姆雷特回国时,正赶上她的葬礼。克劳斯迪挑拨奥菲利娅的哥哥同哈姆雷特决斗,并在暗中准备了毒剑和毒酒。哈姆雷特第一会合获胜,克劳斯迪假意祝贺送上毒酒,但哈姆雷特没喝。哈姆雷特第二回合获胜,王后非常高兴,端起原准备给哈姆雷特的毒酒喝了下去。决斗中,哈姆雷特中了对手的毒剑,但他夺过剑后又击中了对方。王后中毒死去,奥菲利娅的哥哥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揭露了克劳斯迪的阴谋。哈姆雷特用最后的一点力气用手中的毒剑击中了克劳斯迪,自己了毒发自亡。

《麦克白》

苏格兰国王邓肯的表弟麦克白将军,为国王平叛和抵御入侵立功归来,路遇三个女巫。女巫对他说了一些预言和隐语,说他将进爵为王,但他并无子嗣能继承王位,反而是同僚班柯将军的后代要做王。麦克白是有野心的英雄,他在夫人的怂恿下谋杀邓肯,做了国王。为掩人耳目和防止他人夺位,他一步步害死了邓肯的侍卫,害死了班柯,害死了贵族麦克德夫的妻子和小孩。恐惧和猜疑使麦克白心里越来越有鬼,也越来越冷酷。麦克白夫人神经失常而自杀,对他也是一大刺激。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麦克白面对邓肯之子和他请来的英格兰援军的围攻,落得袅首的下场。

《奥赛罗》

《奥瑟罗》亦译《奥赛罗》,是1604年莎士比亚根据意大利短篇小说改编的一出悲剧。故事梗概是:威尼斯元老勃拉班修有个女儿叫苔丝狄蒙娜,品德优秀,容貌出众,将来又会继承一笔巨额财产。因此,向她求婚的人很多,但她一个也不爱,却爱上了黑肤色的摩尔人奥瑟罗,他是威尼斯的一名将军,两人私下举行了婚礼,她父亲得知后,到元老院控告奥瑟罗。奥瑟罗为自己辩护,讲了恋爱求婚的经过,苔丝狄蒙娜证实他说的话,她父亲只好同意。这时威尼斯当局派奥瑟罗率兵去抵御士耳其舰队向塞浦路斯岛的进犯,苔丝狄蒙娜欣然随夫出征。

他俩到达塞浦路斯后,接到报告,说士耳其舰队在海上被风暴刮散,一时不会来进犯。

奥瑟罗手下有名军官叫伊阿古,诡计多端,十分奸诈。他恨奥瑟罗提升年轻军官凯西欧为副将,便设计报复,进行陷害。他劝凯西欧纵酒,并唆使人闹事,挑拨奥瑟罗撤销凯西欧副将职务。又劝凯西欧去找苔丝狄蒙娜,请她在奥瑟罗面前为他说情。伊阿古还用花言巧语使奥瑟罗疑心妻子与凯西欧有私情。奥瑟罗上当,以为妻子与凯西欧有染,愤怒之下掐死了她。伊阿古又派爪牙暗杀凯西欧,但仅被刺伤。凯西欧从刺客口袋里翻出信件,证实了伊阿古的奸计。奥瑟罗弄清真相后,痛苦万分,凝视爱妻,拔剑自杀,倒在爱妻的尸体上。莎士比亚在剧中揭露了以伊阿古为代表的极端利己主义者的丑恶嘴脸。

《李尔王》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悲剧。古代不列颠国王李尔决定根据三个女儿对自己的态度,把国土分封她们。大女儿和二女儿巧言哄骗李尔,得到了所有的领土,而不会阿谀的三女儿被剥夺继承权,赶出国门,远嫁法兰西。

此后,失权的李尔王被两个女儿虐待逼迫,骄傲暴怒的李尔王暴风雨之夜流浪荒野。三女儿带兵讨伐姐姐,不幸和李尔一道被俘。她被处死,李尔王也悲痛疯癫而死。

《李尔王》真实地反映了原始积累时期动荡不安的英国社会的面貌,也是作者对专制王权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歌颂。受狡诈冷酷的女儿和阴险残暴的女婿的虐待,李尔由专横暴虐、刚愎自用的统治者,一下子变成了"流浪的叫花子般的国王",这个过程具体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晚期封建阶级走向衰亡的历史。葛罗斯特受到作为冒险家、阴谋家的儿子陷害后所说的"城市里有暴动,国家发生内乱,宫廷之内潜藏着逆谋;父不父,子不子,纲常伦纪完全破灭"这番话,正点出了封建主义解体、资本主义兴起的过渡时期封建伦理道德趋于崩溃,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替代旧的纲纪伦常的历史真实。

剧本真实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苦难。李尔王流落荒郊,饱尝暴风雨袭击的苦楚,随着地位的改变,他不由联想起成千上万无家可归的穷人。他激动地说:"衣不蔽体的不幸的人们,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都得忍受这样无情的暴风雨的袭击,你们的头上没有片瓦遮身,你们的腹中饥肠雷动,你们的衣服千疮百孔,怎么抵挡得了这样的气候呢?" 这段话真实地揭示了圈地运动中失地农民流落异乡、饥寒交迫的惨状。

剧本还通过李尔王的小女儿考狄利娅等正面形象,宣扬了人和人应该和谐真诚、应该尊重人格、应该平等相待的人文主义思想。但李尔的疯狂致死、考狄利娅的被害和葛罗斯特的流浪等结局,又为作品抹上了浓重的忧郁色调。

莎士比亚5则故事简介


1 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国一位年轻有为的王子,他有魄力、好思索、接近人民、对人类抱有美好的希望。他正在德国的威登堡大学学习,国内传来噩耗,父王突然惨死,叔叔克劳斯迪篡夺王位,母亲改嫁克劳斯迪。哈姆雷特回国奔丧,在一天深夜,他在城堡里见到了父亲的鬼魂,父亲的鬼魂告诉了他自己被害的经过:克劳斯迪趁老哈姆雷特在花园里午睡时,把致命的毒草汁滴进了他的耳朵,并使毒液流入他的全身血管,使他的身上起了无数疱疹,最后夺取了他的生命。老哈姆雷特要求儿子为他报仇,但不许伤害他的母亲,要让她受到良心的责备。

哈姆雷特知道真相后,精神恍惚,奥菲利娅把王子的情况告诉了首相,首相又报告了克劳斯迪。克劳斯迪心中有鬼,派人试探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决定要证实克劳斯迪的罪行,正好这时宫中来了一个戏班子,他安排了一出戏,内容是一个维也纳的公爵被他的一个近亲在花园里毒死,戏演时,他注意观察克见克劳斯迪坐立不安,中途就离去。哈姆雷特确认了父亲鬼魂的话,决定复仇。

哈姆雷特第一会合获胜,克劳斯迪假意祝贺送上毒酒,但哈姆雷特没喝。哈姆雷特第二回合获胜,王后非常高兴,端起原准备给哈姆雷特的毒酒喝了下去。决斗中,哈姆雷特中了对手的毒剑,但他夺过剑后又击中了对方。王后中毒死去,奥菲利娅的哥哥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揭露了克劳斯迪的阴谋。哈姆雷特用最后的一点力气用手中的毒剑击中了克劳斯迪,自己了毒发自亡。

2 年老的李尔王情绪低落,希望把国土分给他的三个女儿。在分封的时候,他让每个女儿都说说对他的爱戴,借此安慰自己的心。大女儿和二女儿竭尽全力的赞美国王,只有第三个女儿考妮狄娅因表达了自己的朴实而真挚感情被李尔驱逐,去法国做了王后。在把国土分给两个女儿之后,李尔的女儿立刻变脸虐待他,但李尔并没有发疯,而是默默忍耐她们的折磨,他认为这是自己误解考妮狄娅,理应受到的惩罚。就在他自怨自艾的时候,来了一个圣徒安慰他。李尔对圣徒说了自己对考妮狄娅犯下的错误,并懊悔的表达了自己的绝望:他觉得考妮狄娅再不会原谅他了。但圣徒却说,考妮狄娅一直爱着她的父亲。原来,这个圣徒就是考妮狄娅。考妮狄娅在法国得知李尔的困境之后,立刻组织了一支军队,秘密在英国登陆,因为放心不下李尔,所以特地在开战前,来探望李尔。最终,考妮狄娅的军队大败英军,李尔又变成了李尔王。

3 苏格兰国王邓肯的表弟麦克白将军,为国王平叛和抵御入侵立功归来,路遇三个女巫。女巫对他说了一些预言和隐语,说他将进爵为王,但他并无子嗣能继承王位,反而是同僚班柯将军的后代要做王。麦克白是有野心的英雄,他在夫人的怂恿下谋杀邓肯,做了国王。为掩人耳目和防止他人夺位,他一步步害死了邓肯的侍卫,害死了班柯,害死了贵族麦克德夫的妻子和小孩。恐惧和猜疑使麦克白心里越来越有鬼,也越来越冷酷。麦克白夫人神经失常而自杀,对他也是一大刺激。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麦克白面对邓肯之子和他请来的英格兰援军的围攻,落得袅首的下场。

麦克白一出场即心怀异志,弑王篡位,为了巩固王位,又残暴屠杀人民,使全国血流成河,置社会于混乱,陷人民于水火,可谓与理查三世是同样的暴君。这样的暴君,其痛苦与覆亡乃罪有应得。

4、奥赛罗是威尼斯公国一员勇将。他与元老的女儿苔丝狄梦娜相爱。但由于他是黑人,婚事未被允许。两人只好私下成婚。奥赛罗手下有一个阴险的旗官伊阿古,一心想除掉奥赛罗。他先是向元老告密,不料却促成了两人的婚事。他又挑拨奥赛罗与苔丝狄梦娜的感情,说另一名副将凯西奥与苔丝狄梦娜关系不同寻常,并伪造了所谓定情信物等。奥赛罗信以为真,在愤怒中掐死了自己的妻子。当他得知真相后,悔恨之余拔剑自刎,倒在了苔丝狄梦娜身边。

5 威尼斯富商安东尼奥为了成全好友巴萨尼奥的婚事,向犹太人高利贷者夏洛克借债。由于安东尼奥货款给人从不要利息,并帮夏洛克的女儿私奔,怀恨在心的夏洛克乘机报复,佯装也不要利息,但若逾期不还要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不巧传来安东尼奥的商船失事的消息,资金周转不灵,贷款无力偿还。夏洛克去法庭控告,根据法律条文要安东尼奥履行诺言。为救安东尼奥的性命,巴萨尼奥的未婚妻鲍西娅假扮律师出庭,她答允夏洛克的要求,但要求所割的一磅肉必须正好是一磅肉,不能多也不能少,更不准流血。夏洛克因无法执行而败诉,害人不成反而失去了财产。

莎士比亚德<麦克白>主要讲德是什么故事?


创作于1606年。 自19世纪起,《哈姆雷特》、《奥塞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即被公认为是 威廉·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内容简介 苏格兰国王邓肯的表弟麦克白将军,为国王平叛和抵御入侵立功归来,路遇三个女巫。女巫对他说了一些预言和隐语,说他将进爵为王,但他并无子嗣能继承王位,反而是同僚班柯将军的后代要做王。麦克白是有野心的英雄,他在夫人的怂恿下谋杀邓肯,做了国王。为掩人耳目和防止他人夺位,他一步步害死了邓肯的侍卫,害死了班柯,害死了贵族麦克德夫的妻子和小孩。恐惧和猜疑使麦克白心里越来越有鬼,也越来越冷酷。麦克白夫人神经失常而自杀,对他也是一大刺激。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麦克白面对邓肯之子和他请来的英格兰援军的围攻,落得枭首的下场。 麦克白一出场即心怀异志,弑王篡位,为了巩固王位,又残暴屠杀人民,使全国血流成河,置社会于混乱,陷人民于水火,可谓与理查三世是同样的暴君。这样的暴君,其痛苦与覆亡乃罪有应得。 [编辑本段]主要角色 Macbeth(麦克白) As one of King Duncan’s chief generals and closest military advisers, Macbeth is led to perform wicked deeds by the prophecies of three witches and the machinations of his wife. When he is pronounced Thane of Cawdor for his military victories – a prophecy come true before his ascension to the kingship – he is tempted into murder to fulfill the second prophecy. One he is crowned king, his brutal plans are made all the easier as he begins killing indiscriminately to ensure his throne. He is not subtle, nor effective as he riles the entire Scottish nobility against his tyrannous ways and ultimately falls before the might of his own psychological pressure and the might of his opposition. Lady Macbeth(麦克白夫人) As Macbeth’s wife, Lady Macbeth is the early instigator of the atrocious plans that lead to Macbeth’s Kingship. She is ambitious and power hungry and her machinations are as cold and vicious as her husband’s actions. However, after the bloodshed begins she is incapable of bearing the weight of what she has done and soon falls victim to the weight of her guilt, eventually going mad and committing suicide. Despite the horrible nature of her and her husband’s crimes, the two are a very close couple very much so in love. 邓肯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麦克白》(1606)是莎士比亚戏剧中心理描写的佳作。全剧弥漫着一种阴郁可怕的气氛。莎士比亚通过对曾经屡建奇勋的英雄麦克白变成一个残忍暴君的过程的描述,批判了野心对良知的侵蚀作用。由于女巫的蛊惑和夫人的影响,不乏善良本性的麦克白想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蜕变成野心,而野心实现又导致了一连串新的犯罪,结果是倒行逆施,必然死亡。在迷信、罪恶、恐怖的氛围里,作者不时让他笔下的罪人深思、反省、剖析内心,麦克白夫妇弑君前后的心理变化显得层次分明,这就更加增大了悲剧的深度。 《麦克白》毕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命运悲剧。这一点与古希腊的悲剧一比较便非常明白了。在古希腊的命运悲剧中,命运的力量是直接作用于人的。因此,从人物自身我们无法得出对他们命运的任何合乎逻辑的解释,最多也只是家庭遗传(如《阿加曼农》),或是祖辈的罪孽(如《俄底浦斯王》)。但在莎剧《麦克白》,命运并不直接作用于人,而是通过人类自身的欲望、罪恶、性格等间接作用于人的。就像赫卡忒所说,命运让“种种虚伪的幻影迷乱他的本性”,让他在自身欲望的驱使下,一步步地走向自己既定的结局。 从人情物理出发,麦克白的一切行动和最终的结局都 是可以解释的。从麦克白夫人口中,我们了解到麦克白的性格,他“希望做一个伟大的人物”,他有野心,但“缺少和那种野心相随联属的奸恶”,他的“欲望很大,但又希望只用正当的手段”,“一方面不愿玩弄机诈,一方面又要作非分的攫夺”。平定叛乱,被封为考特爵士之后,麦克白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在他之上的邓肯,又完全依赖他来保障自己国家的安定。此时,即使没有女巫预言,麦克白心中也必定会有那种念头。所以当女巫们隐去之后,他才说“我倒希望她们再多留一会儿”。他叫她们再多留一会儿,显然是他心里已经潜伏了做君王的念头,所以想从女巫口中多了解一些有关它的信息。莎翁一句简单的话,便生动地表现了麦克白潜意识的流动过程。 女巫的预言使麦克白内心的隐秘的权力欲望浮出水面,而邓肯对他过火的奖赏和夸赞,增强了他的欲望,邓肯说“你的功劳太超越寻常了,飞得最快的报酬都追不上你,要是它再微小一点,那么也许我可按照适当的名分,给你应得的感谢和酬劳,现在我只能这样说,一切的报酬都不能抵偿你的伟大的勋绩。”这样的话说得太过火,不应出自一个国君之口,客观上表现了邓肯对麦克白的依赖性。也刺激了麦克白的野心,使认为自己攫取王位也并非是全无理由的:因为自己的功劳很大。 麦克白篡夺了王位之后,又暗杀了自己的战友班柯。这是非常合乎情理的,班柯是麦克白唯一忌惮的人,杀邓肯之前,他就曾想收买他,“您听从了我的话,包您有一笔宝贵到手。”但班柯拒绝了他:“为了觊觎宝贵而丧失荣誉的事,我是不会干的。”既然收买不成 ,他又知道自己的许多秘密,为了坐稳自己的王位,麦克白干掉他,诛除异己本就是政治家惯用的伎俩,中外如此,没什么奇怪。至于后来麦克白的失败也是因自身造成的,一个暴虐而又非法的君王,必然会遭到各个阶层的反抗,人民的反抗加上众叛亲离,可以把任何一个国王掀下台。剧中麦克白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天意,就其个人命运而言,是正确的;就其被打败这一事实而言,是荒谬的,就如中国的西楚霸王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天一样。 人物命运能从自身找到合理的解释,是《麦克白》作为性格悲剧的一个审美特征。但剧中对麦克白及其夫人内心风暴的精当刻画,才是其中最精彩之处。 为刻画麦克白的性格,莎翁不惜笔墨,大量运用旁白、梦幻,突出麦克白夫妇的内心风暴。所以,该剧虽有马尔康代表的道德一方与麦克白所代表的道德一方的冲突,但是主要的冲突却是麦克白自己内心的冲突。外在冲突一方的力量与气势太萎弱,不能与麦克白的气势相匹配,因而双方的冲突不具备动人心魄的震撼力;只有麦克白内心善恶、权欲与理性的冲突才具有动人的力量。麦克白对自己的欲望始终有清晰的理性。 有人认为麦克白具有普通人犯罪的心理特征,其实两者存在着极大的差别,普通人犯罪时,会因为欲望的而忘记欲望可能带来的罪恶,但麦克白对自己的欲望可能会带来的罪恶始终是非常清醒的,他之所以依然在不顾罪恶去实现自己的欲望,是因为权欲的量实在太强,并且又不断受到外在力量的催化。马尔康被邓肯封为勃兰特亲王时,他意识到他是一块横在他面前的巨石,他必须跳过这块巨石。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欲望可能会带来的罪恶,因而他说:“星星啊,收起你们的火焰!不要让光亮照见我的黑暗幽深的欲望。”从中我们可以深刻而清晰地领会到麦克白内心所激起的第一次内心风暴。 行功论赏之后,邓肯忽然心血来潮,要到麦克白的城堡殷佛纳斯去作客。麦克白夫人怂恿麦克白在家中干掉邓肯。但麦克白内心矛盾重重,一时难以作决,一方面,他“跃跃欲试的野心”,“不顾一切地驱着他”去“冒颠踬的危险”。另一方面,就如他自己所说:“他到这儿本有两重的信任,第一,我是他的亲戚,又是他的臣子,按照名分绝对不能干这样的事;第二,我是他的主人,应当保障他身体的安全,怎么可以自己持刀行刺?而且,这个邓肯秉性仁慈,处理国政,从来没有过失,要是把他杀死了,他的生前的美德,将要像天使一般发出喇叭一样清澈的声音,向世人昭告我的弑君重罪。” 在这种两难之时,麦克白夫人的鼓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麦克白夫人是个极聪明的女性,她深谙其夫的个性和弱点。所以其鼓动言语才会有立竿见影之效。她先以爱情来挤兑麦克白:“从这一刻起,我要把你的爱情看作是同样靠不住的东西。”继而,又用一个军人最忌讳的懦弱来激将麦克白:“你宁愿像一只畏首畏尾的猫儿,顾全你所认为的生命的装饰品的名誉,不惜让你在自己眼中成为一个懦夫,让‘我不敢’永远跟在‘我想要’后面吗?”这两点都是麦克白的致命之处,因此他才铁定了谋杀邓肯之心,他说:“请你不要用说了,只要是男子汉做的事,我都敢做,没有人比我有更大的胆量。” 麦克白夫妇定好嫁祸于卫士的计策,决定谋杀邓肯。暗杀之前,“杀人的恶念”使麦克白看到异象——把在他面前摇晃的刀子,它的形状你他拔出来的那把一模一样,它指示着他要去的方向,告诉他应当用什么利器。很明显,刀子是麦克白内心杀人恶念的外化。外化的原因在于他内心经历着激烈的内心冲突,面对善恶的抉择,麦克白并不像他所说的那样有胆量。杀人的恶念让他恐惧,他说“坚固结实原大地啊,不要听见我的脚步声音是向什么地方去,我怕路上的砖石会泄漏了我的行踪。”他不是逃避什么外在的东西,而是逃避自己对自己的审判。 之后莎翁对麦克白谋杀邓肯与暗杀班柯后的心理状态的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谋杀邓肯之后,麦克白听到臆想的声音:“不要睡了!葛莱密斯已经杀害了睡眼。”暗杀班柯后,麦克白看到班柯的鬼魂,这是麦克白内心激烈冲突的结果,是他内心对自己审判的理性观念的外化。麦克白杀死了邓肯与班柯,也相当于杀死了自己的另一半――理性、善良的另一半。麦克白与班柯本是一个人的两个方面。 班柯也像麦克白一样,有深沉的权力欲望,但他的理性与道德的力量也一样的强,并且女巫给他的预言并不是直接针对他而是针对他的子孙的,不是他的努力可以获取的,假如女巫对班柯和麦克白的预言交换一下位置,班柯也有一个像麦克白夫人那样的班柯夫人,那班柯也很可能与麦克白走同样的一条路。杀死班柯之后,麦克白内心冲突开始减弱,从那以后,他“心里想到什么便把它实行,不再有任何的疑虑”,他变成了一个行尸走肉的、疯狂的暴君。人与命运的冲突也开始激化起来。 “我曾经哺乳过婴孩,知道一个母亲是怎样怜爱地吮吸她乳汁的子女;可是我会在 它看着我的脸微笑的时候,从它的柔软的嫩嘴里摘下我的乳头,把它的脑袋砸碎。”但她毕竟是女人,坚强的外表掩饰不了她内心的软弱,她最后的梦游泄露了她心底的秘密,表现出她外强中干的秉性。不过,这反而显出她的人性――具有普通人的情感。由她的梦游往回考察,我们发现,麦克白夫人内心的风暴并非像剧本表面描写的那样平静,事实上,她内心的风暴一直都是激烈的,但是她为了安慰麦克白,只好把自己的内心风暴压抑着,第三幕第二场,麦克白夫人独处时,独白道:“费尽了一切,结果不是一无所得,我们的目的虽然达到,却一点不感觉满足。要是用毁灭他人的手段,使自置身在充满着疑虑欢娱里,那么还不如被我们所害的人,倒落得无忧无虑。”其内心的痛苦与冲突是深邃的,但麦克白上来后,她马上隐蔽了自己的情绪,转过来安慰麦克白: “啊,我的主!您为什么一个人孤零零的,让最悲哀的幻想做您的伴侣,把您的思想念念不忘地集中在一个己死者的身上?无法挽回的事,只好听其自然;事情干了就算了。”(第三幕第二场) 两段话的语气相差如此之大,都是因为关心体贴麦克白。变这点看,麦克白夫人倒有一些可爱之处。内心的冲突必然要有一定的发泄方式,麦克白夫人不断压抑自己内心冲突的结果,导致了她的梦游和全面的崩溃。由此可见,与麦克白狂风骤雨式的冲突相比,麦克白夫人的内心风暴就像海底的洋流,表面平静,内部却波涛汹涌。 《麦克白》具有命运悲剧与性格悲剧的双重审美特质,与当时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文艺复兴倡导“人本主义”,把人的地位提高到一个很高的地位,涌现出了一批天才式的巨人。莎剧中的人物多具有人文主义色彩。《麦克白》一剧中麦克白的斗争精神和他的力量体现了人的力量。但他最终的失败却说明命运观念在西方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它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文学创作风格。实际上,其他许多莎剧亦存在着宿命的色彩。 麦克白的目录 第一幕 第一场 荒原 第二场 福累斯附近的营地 第三场 荒原 第四场 福累斯·宫中一幕 第五场 麦克白的城堡 第六场 同前·城堡之前 第七场 同前·城堡一室 第二幕 第一场 麦克白·堡中庭院 第二场 同前 第三场 同前 第四场 同前·城堡外 第三幕 第一场 福累斯·宫中一室 第二场 福累斯·宫中另一室 第三场 同前·苑·有一条路通王宫 第四场 同前·宫中大厅 第五场 荒原 第六场 福累斯·宫中一室 第四幕 第一场 山洞·中置沸釜 第二场 费辅·麦克德夫城堡 第三场 英格兰·王宫前 第五幕 第一场 邓西嫩·城堡中一室 第二场 邓西嫩附近乡野 第三场 邓西嫩·城堡中一室 第四场 勃南附近的乡野 第五场 邓西嫩·城堡内 第六场 同前·城堡前平原 第七场 同前·平原上另一部分 [编辑本段]原文选录 第二场 费辅。麦克德夫城堡 麦克德夫夫人、麦克德夫子及洛斯上。 麦克德夫夫人 他干了什么事,要逃亡国外? 洛斯 您必须安心忍耐,夫人。 麦克德夫夫人 他可没有一点忍耐;他的逃亡全然是发疯。我们的行为本来是光明坦白的,可是我们的疑虑却使我们成为叛徒。 洛斯 您还不知道他的逃亡究竟是明智的行为还是无谓的疑虑。 麦克德夫夫人 明智的行为!他自己高飞远走,把他的妻子儿女、他的宅第尊位,一齐丢弃不顾,这算是明智的行为吗?他不爱我们;他没有天性之情;鸟类中最微小的鹪鹩也会奋不顾身,和鸱鸮争斗,保护它巢中的众雏。他心里只有恐惧没有爱;也没有一点智慧,因为他的逃亡是完全不合情理的。 洛斯 好嫂子,请您抑制一下自己;讲到尊夫的为人,那么他是高尚明理而有识见的,他知道应该怎样见机行事。我不敢多说什么;现在这种时世太冷酷无情了,我们自己还不知道,就已经蒙上了叛徒的恶名;一方面恐惧流言,一方面却不知道为何而恐惧,就像在一个风波险恶的海上漂浮,全没有一定的方向。现在我必须向您告辞;不久我会再到这儿来。最恶劣的事态总有一天告一段落,或者逐渐恢复原状。我的可爱的侄儿,祝福你! 麦克德夫夫人 他虽然有父亲,却和没有父亲一样。 洛斯 我要是再逗留下去,才真是不懂事的傻子,既会叫人家笑话我不像个男子汉,还要连累您心里难过;我现在立刻告辞了。(下。) 麦克德夫夫人 小子,你爸爸死了;你现在怎么办?你预备怎样过活? 麦克德夫子 像鸟儿一样过活,妈妈。 麦克德夫夫人 什么!吃些小虫儿、飞虫儿吗? 麦克德夫子 我的意思是说,我得到些什么就吃些什么,正像鸟儿一样。 麦克德夫夫人 可怜的鸟儿!你从来不怕有人张起网儿、布下陷阱,捉了你去哩。 麦克德夫子 我为什么要怕这些,妈妈?他们是不会算计可怜的小鸟的。我的爸爸并没有死,虽然您说他死了。 麦克德夫夫人 不,他真的死了。你没了父亲怎么好呢? 麦克德夫子 您没了丈夫怎么好呢? 麦克德夫夫人 嘿,我可以到随便哪个市场上去买二十个丈夫回来。 麦克德夫子 那么您买了他们回来,还是要卖出去的。 麦克德夫夫人 这刁钻的小油嘴;可也亏你想得出来。 麦克德夫子 我的爸爸是个反贼吗,妈妈? 麦克德夫夫人 嗯,他是个反贼。 麦克德夫子 怎么叫做反贼? 麦克德夫夫人 反贼就是起假誓扯谎的人。 麦克德夫子 凡是反贼都是起假誓扯谎的吗? 麦克德夫夫人 起假誓扯谎的人都是反贼,都应该绞死。 麦克德夫子 起假誓扯谎的都应该绞死吗? 麦克德夫夫人 都应该绞死。 麦克德夫子 谁去绞死他们呢? 麦克德夫夫人 那些正人君子。 麦克德夫子 那么那些起假誓扯谎的都是些傻瓜,他们有这许多人,为什么不联合起来打倒那些正人君子,把他们绞死了呢? 麦克德夫夫人 嗳哟,上帝保佑你,可怜的猴子!可是你没了父亲怎么好呢? 麦克德夫子 要是他真的死了,您会为他哀哭的;要是您不哭,那是一个好兆,我就可以有一个新的爸爸了。 麦克德夫夫人 这小油嘴真会胡说! 一使者上。 使者 祝福您,好夫人!您不认识我是什么人,可是我久闻夫人的令名,所以特地前来,报告您一个消息。我怕夫人目下有极大的危险,要是您愿意接受一个微贱之人的忠告,那么还是离开此地,赶快带着您的孩子们避一避的好。我这样惊吓着您,已经是够残忍的了;要是有人再要加害于您,那真是太没有人道了,可是这没人道的事儿快要落到您头上了。上天保佑您!我不敢多耽搁时间。(下。) 麦克德夫夫人 叫我逃到哪儿去呢?我没有做过害人的事。可是我记起来了,我是在这个世上,这世上做了恶事才会被人恭维赞美,做了好事反会被人当作危险的傻瓜;那么,唉!我为什么还要用这种婆子气的话替自己辩护,说是我没有做过害人的事呢? 刺客等上。 麦克德夫夫人 这些是什么人? 众刺客 你的丈夫呢? 麦克德夫夫人 我希望他是在光天化日之下你们这些鬼东西不敢露脸的地方。 刺客 他是个反贼。 麦克德夫子 你胡说,你这蓬头的恶人! 刺客 什么!你这叛徒的孽种!(刺麦克德夫子。) 麦克德夫子 他杀死我了,妈妈;您快逃吧!(死。麦克德夫夫人呼“杀了人啦!”下,众刺客追下。)

麦克白 故事简介


《麦克白》是四大悲剧之一,且被认为是莎士比亚悲剧中最阴暗的一面。这部悲剧用了一个反面人物作主角。它写的是苏格兰大将麦克白和班柯征服叛乱后班师回国,路上遇见三个女巫。女巫预言麦克白将成为考特爵士和未来的君王,又预言班柯的子孙也要做国君,而且比麦克白更有地位,更富有。回国后,国王果然将考特爵士的头衔给了麦克白,证实了女巫的第一个预言。后来麦克白在妻子的唆使下,趁国王邓肯来他城堡做客时杀害了国王。国王的两个儿子逃离,麦克白夫妇登上了国王和王后的宝座。后来他又杀害了班柯。最后麦克白夫人发疯自杀,受迫害的贵族麦克德夫和邓肯的儿子从英国进军,消灭了麦克白。

麦克白一出场即心怀异志,弑王篡位,为了巩固忘位,又残暴屠杀人民,使全国血六成河,置社会于混乱,陷人民于水火,可谓与理查三世是同样的暴君。这样的暴君,其痛苦与覆亡乃罪有应得。为什么称其为悲剧呢?

麦克白仪表堂堂,是个风度迷人的贵族。他虽然是个暴君,可是也有人性化的一面。他一面作恶,一面恐惧、悔恨。其恐惧与悔恨皆发自内心深处,只是野心更强,成为主导意识,把一切压下去而已。到年老时,他回忆起过去的日子,悔恨交加,尤其听到麦克白夫人的死讯时,剧中那沉思忧郁的优美结尾唤起了我们的同情。麦克白曾为理想而斗争,由于理想变质为野心才发展为暴君,其死虽罪有应得,但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写出了时代任务的真实,他深入描写了人物外部矛盾及内心矛盾所产生的戏剧性绝望的痛苦挣扎,并以诗的语言表现了剧中人物的幽隐,因而能触动人心,引起读者怜悯甚至同情,使作品更具有深刻的悲剧性。

《麦克白》一剧的悲剧性,更在于莎士比亚进一步深入麦克白的内心,写出他的内在矛盾。这种内在矛盾是当时的客观现实矛盾在其内心的反映。《麦克白》所反映的原是当时社会上激化了的尖锐矛盾。《麦克白》就是莎士比亚写麦克白篡位成为事实后,倒忆过去人民英雄理想光辉的特殊类型矛盾悲剧。麦克白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内心矛盾。莎士比亚用良心和野心来解释麦克白的内心矛盾。麦克白的内心矛盾常化为两个“自我”,一种是善良的形象,一种是罪恶的形象,两者同源又相矛盾。通过这些形象来表现麦克白白热化的内心矛盾两个方面,极富有悲剧性。

《麦克白》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悲剧。麦克白自己造成了自己的悲剧。我一直觉得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悲剧也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诱惑的世界,我们良心的天平左右摇摆,一失足就会成千古恨。

莎士比亚的作品是文学宝库中最绚丽的一块瑰宝。莎翁透过他的作品向世人展现了他惊人的才华。“他得到了那支神笔,靠着它,世界的精神使大地变成五彩缤纷,星星闪耀着光芒,天空变成蔚蓝色,而且经过一千年之久,它们依然还是像一千年以前那样美丽。

不好意思啊,才帮你找到一篇1000多字的.要找两千字的素有难度滴~汗~

求麦克白第二幕概括


标个记号,等一下过来写~第一幕第一场 荒原 三个女巫吟唱一些阴森怪异的歌曲第二场 福累斯附近的营地 从他人口中得知麦克白为国打了胜仗第三场 荒原 女巫与麦克白和班戈相遇 女巫预言麦克白将被封爵乃至成为君王 而班戈的子孙将为君王第四场 福累斯·宫中一幕 原国王邓肯,立他自己的儿子马尔康为王储,将来继承王位,麦克白记恨于心第五场 麦克白的城堡 麦克白回家告诉他的妻子预言之事 其妻对于君王之位非常渴望第六场 同前·城堡之前 国王邓肯将去麦克白家做客第七场 同前·城堡一室 麦克白和其夫人合伙下毒谋杀国王 第二幕第一场 麦克白·堡中庭院 班戈发现国王已死第二场 同前 麦克白及其夫人做戏装哭第三场 同前 麦克白等人接着做戏 原国王之子也就是上面提到的马尔康登场,对于父王之死非常愤怒第四场 同前·城堡外 一个贵族和一个老翁交谈 暗示天下将变,逆臣篡位 第三幕第一场 福累斯·宫中一室 麦克白登位,派杀手想要除掉班戈第二场 福累斯·宫中另一室 麦克白妻子向麦克白阐述自己夜夜噩梦第三场 同前·苑·有一条路通王宫 刺客杀掉班戈,其儿子弗里恩斯逃走第四场 同前·宫中大厅 麦克白夫人(已为皇后)接着心神不安第五场 荒原 女巫吟诗第六场 福累斯·宫中一室 贵族议论,并派人通知邓肯的其他两个儿子逃走 第四幕第一场 山洞·中置沸釜 麦克白拜访女巫 女巫唤出幽灵 告诉麦克白三件事情 "留心二个爵士,没有一个妇人所生的孩子能杀害麦克白,麦克白不会被打败,除非树林移动”第二场 费辅·麦克德夫城堡 麦克白夫人接着不安第三场 英格兰·王宫前 一爵士鼓励并帮助马尔康用武力夺回统治权 第五幕第一场 邓西嫩·城堡中一室 医生侍女交谈关于麦克白夫人的不安的种种迹象第二场 邓西嫩附近乡野 马尔康等人积极准备复仇第三场 邓西嫩·城堡中一室 因为有了女巫的预言,所以麦克白信心满满而对于妻子则是非常担忧第四场 勃南附近的乡野 马尔康等人为了隐蔽,砍断树枝,匍匐前进第五场 邓西嫩·城堡内 麦克白妻子死去,麦克白开始心慌第六场 同前·城堡前平原 马尔康等人做战前鼓动第七场 同前·平原上另一部分 麦克白被擒,一爵(上面女巫预言第二个)与他决斗,杀死麦克白,并告诉麦克白,他本人是未满月从母亲肚子取出的,麦克白永堕地狱,马尔康登位。

名著导读 李尔王 哈姆雷特 奥赛罗 麦克白 情节、人物概括


哈姆雷特》导读

    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国一位年轻有为的王子。三十年前,哈姆雷特的父亲与“矜持好胜”的挪威王决斗,决斗中杀死了对方,赢得了挪威王作为赌注的土地。就在这一天,王后乔特鲁德为他生下了小王子哈姆雷特。长大后的哈姆雷特来到德国威登堡大学读书,接受了欧洲人文主义的思想,相信人类有“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在他心中,父王老哈姆雷特更是人类中的杰出代表。

沉浸在新思想激动中的哈姆雷特却听到父王惨死的噩耗,哈姆雷特回国奔丧。叔父克劳狄斯说,老国王是在花园睡觉时被一条毒蛇咬死的。叔父剥夺了他的王位继承权,登上王位;父王逝世不到俩月,母后就和新国王克劳狄斯结了婚。这些都让哈姆雷特怀疑。父王的死深深刺激了哈姆雷特,悲痛和郁闷使年轻王子一改昔日的快乐,悲哀中,他反复思量他敬爱的父王是怎么死的。

    这时,哈姆雷特的好友霍拉旭带着两名军人来说,他们在守望台上看到了老国王的鬼魂。长久为父王的死因困扰的哈姆雷特,决心前往,希望向显灵的鬼魂打探真相。第二夜果然遇见了它,父王的话证实了自己的猜测。鬼魂告诫他,要严守秘密,伺机为他报仇,然后消失了。

鬼魂揭开秘密又给他加重了心理负担。哈姆雷特生怕这样下去会引起克劳狄斯的注意,因此他就作出了一个奇特而大胆的决定:装疯。

    大家都在寻找王子发疯的原因。御前大臣波洛涅斯认为是失恋所致,因为哈姆雷特曾与自己的女儿奥菲莉亚谈恋爱,女儿遵从父命,不与王子见面,拒绝王子的礼物、拒见王子的信使。最好的办法就是想办法让女儿去见王子,自己和克劳狄斯在幕后偷听偷看。结果他们发现,哈姆雷特的“精神错乱不像是为了谈恋爱”。

克劳狄斯把哈姆雷特曾经的两位同学、现在已投靠自己的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召进宫来,让他们探出哈姆雷特疯的真正原因。可是这一招也失败了。哈姆雷特的言行刺激得克劳狄斯寝食难安,于是心怀鬼胎的克劳狄斯决定把他送到英国去,准备借英王之手除掉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认为在报仇之前,需要一些更切实的证据,要让叔父露出犯罪的马脚,以证实他的罪行。这时候,有一群艺人来宫中演出。哈姆雷特听人说,犯罪的人看戏的时候,因为台上表演得巧妙,有时会激动,当场供认自己的罪行。于是他让伶人演与他父亲被害相似的情节,请叔父和母亲前来观看。果然,当戏中恶人往睡者耳中灌毒药时,克劳狄斯起身退场了,母亲却没有什么反应。这场“戏中戏”使双方成了心照不宣的死敌,都加快了自己的计划。

    哈姆雷特在前往母亲寝宫的路上,恰遇克劳狄斯在祈祷,感到机会来了,于是拔剑在手,可是转念一想,忏悔的人死后要进天堂的,送一个恶人去天堂不是报仇是报恩,万万不可,于是他收起了剑。机会好像总在他这面,他正在跟母亲说着话,忽然听到帘子后有声响,他以为是叔父在偷听,便突然跳起拔剑刺去,谁知误杀了偷听的御前大臣波洛涅斯。

    哈姆雷特被送往英国了,途中遇见了挪威军队,主帅就是三十年前被哈姆雷特的父亲在决斗中杀死的挪威王的儿子福丁布拉斯。福丁布拉斯一心要替父报仇,夺回父亲当年输掉的土地,这次是借道丹麦去攻打波兰,准备撤军时趁机灭掉丹麦。

    哈姆雷特知道叔父送他去英国是个圈套,船行在海上,趁押送他的人熟睡时,他更改了叔父借刀杀人的公文,把两个卖友求荣的押解官送到英王刀下,他自己中途逃脱,回到了丹麦。

    回到丹麦的哈姆雷特却遇到了奥菲莉亚的葬礼。原来波洛涅斯被哈姆雷特误杀后,他的儿子雷欧提斯回国率众打进王宫,准备替父报仇。情人杀死了父亲,哥哥又要报仇,两难中的奥菲莉亚在悲痛中发疯,落水而死。在妹妹落葬的当儿,连丧两位亲人的雷欧提斯悲痛欲绝,跳进墓坑,要与妹妹一同去死。见此情景,肝肠欲断的哈姆雷特也不由得跳进墓坑。已受了克劳狄斯挑拨的雷欧提斯见到哈姆雷特,不禁怒火中烧,扭住了哈姆雷特的头,两人厮打起来。克劳狄斯以和解为名,建议二人比剑。比剑一般用钝口剑,可雷欧提斯却暗中换了一把利剑,并且剑上抹了毒药。国王还为哈姆雷特备了一杯毒酒,如果他躲脱了蘸毒的剑锋的话。雷欧提斯和哈姆雷特比起剑来。哈姆雷特赢了前两个回合,王后为了向哈姆雷特祝贺,无心地举起那杯毒酒,向他干杯——自己喝了毒酒。雷欧提斯的毒箭刺伤了哈姆雷特,但剑又被哈姆雷特夺去回刺了他。雷欧提斯在死前说出了幕后的主谋,克劳狄斯借刀杀人、下毒药人的罪恶大白于天下。哈姆雷特则以其死前所余的全力刺向国王,刺穿了这个篡位者的心脏,然后自己也倒下了。

    这时候,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从波兰凯旋,途经丹麦,乘机灭了丹麦登上了王位。

 

 

《李尔王》简介

    此剧主要情节为:年老的李尔王情绪低落,希望把国土分给他的三个女儿。在分封的时候,他让每个女儿都说说对他的爱戴,借此安慰自己的心。大女儿和二女儿竭尽全力的赞美国王,只有第三个女儿考妮狄娅因表达了自己的朴实而真挚感情被李尔驱逐,去法国做了王后。在把国土分给两个女儿之后,李尔的女儿立刻变脸虐待他,但李尔并没有发疯,而是默默忍耐她们的折磨,他认为这是自己误解考妮狄娅,理应受到的惩罚。就在他自怨自艾的时候,来了一个圣徒安慰他。李尔对圣徒说了自己对考妮狄娅犯下的错误,并懊悔的表达了自己的绝望:他觉得考妮狄娅再不会原谅他了。但圣徒却说,考妮狄娅一直爱着她的父亲。原来,这个圣徒就是考妮狄娅。考妮狄娅在法国得知李尔的困境之后,立刻组织了一支军队,秘密在英国登陆,因为放心不下李尔,所以特地在开战前,来探望李尔。最终,考妮狄娅的军队大败英军,李尔又变成了李尔王。

  这是一出感人的历史悲喜剧,情节紧凑,动人心弦,人物的行事、对话、反应也都合乎逻辑。在莎士比亚改编之后,却出现了很多不可思议的情节:如李尔突然暴怒赶走女儿,又莫名其妙认不出肯特,时而发疯时而平静,埃德蒙不可思议的欺骗了埃德加,一个不知从哪里来的弄人与国王作滑稽的对话,考妮狄娅无足重轻的死掉等等。在人物的对话上,也过多的不符合李尔王时代,像中世纪似的。托尔斯泰曾详细批判过此剧(论莎士比亚和戏剧)。但不可否认,这出戏剧在此后的几百年中,一直广受好评,除了伏尔泰,几乎没有著名的人物对其提出过批评。客观的说,托尔斯泰的评价并非没有道理,不过考虑到莎士比亚的时代,莎氏对此剧本的改编也有其现实意义,或许莎士比亚是想通过此剧来反应当时的一些社会现象吧。

      界名著导读---奥赛罗

《奥赛罗》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奥赛罗是威尼斯公国一员勇将。他与元老的女儿苔丝狄梦娜相爱。但由于他是黑人,婚事未被允许。两人只好私下成婚。奥赛罗手下有一个阴险的旗官伊阿古,一心想除掉奥赛罗。他先是向元老告密,不料却促成了两人的婚事。他又挑拨奥赛罗与苔丝狄梦娜的感情,说另一名副将凯西奥与苔丝狄梦娜关系不同寻常,并伪造了所谓定情信物等。奥赛罗信以为真,在愤怒中掐死了自己的妻子。当他得知真相后,悔恨之余拔剑自刎,倒在了苔丝狄梦娜身边。

奥赛罗是一个襟怀坦白、英勇豪爽的战士。苔丝狄梦娜天真痴情,毅然爱上了他,不顾家庭的反对和社会的歧视,同他结了婚。他们的爱情虽然战胜了种族歧视,却没有逃脱伊阿古的阴谋陷害。伊阿古伪装忠诚,心地奸诈,由于升不上副将,就对奥赛罗怀恨在心,千方百计害死奥赛罗夫妇,最后自己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奥赛罗》可以说是一部性格悲剧,两大悲剧主角都因为自身的性格缺陷而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首先,奥赛罗由于自己是摩尔人而有自卑感,在内心深处感觉自己配不上妻子苔丝狄梦娜,因此当伊阿古挑拨他和妻子的感情时,面对所谓的“情敌”卡西欧,他的自卑感更加深重,觉得自己比不上卡西欧,在内心深处产生了深深的恐惧感。就因为这种恐惧感,面对深爱的妻子,他害怕失去她,所以轻信了伊阿古的挑拨,而妻子不停为卡西欧求情,使他更坚信了妻子和卡西欧之间真的有不可告人的奸情。在自卑感的驱使之下,奥赛罗愤怒了,他不仅要杀了卡西欧,也要杀了对他不忠的妻子。

其次,奥赛罗过于轻信他人。如果不是奥赛罗听信伊阿古的谣言,也不会杀死妻子苔丝狄梦娜,悲剧也就不会产生。奥赛罗思想单纯,在之前的人生经历中可谓春风得意,没有遇到什么挫折和坎坷,因此他对这个世界是以完美和美好的眼光来看待的,而与妻子婚姻的美满,更让他看不到世界的黑暗面,也不会相信会有伊阿古这样的奸诈小人存在。而伊阿古正是利用了奥赛罗的单纯和善良,在奥赛罗面前百般挑拨苔丝狄梦娜和卡西欧的关系,他的欲语还休,更是勾起了奥赛罗的好奇,也使奥赛罗认为,这是好心人不忍告诉他残忍的真相时才会有的表现。正是奥赛罗的善良和单纯使伊阿古有机可趁,奥赛罗也中了伊阿古的奸计,愤怒之下杀死了妻子苔丝狄梦娜,在知道真相后羞愧自杀。

最后,奥赛罗太过于“男权主义”,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大男人主义”。因为这种大男人主义,他容不得妻子对他有任何不忠,即使是谣言,他也没有一开始就选择相信妻子,而是选择去求证是否是真的,从这一点上来看,他的大男人主义使他对妻子产生了不信任。伊阿古正是看到了奥赛罗的这一点动摇,才有机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在奥赛罗面前散播所谓的苔丝狄梦娜和卡西欧的奸情。在看到妻子苔丝狄梦娜一再的为卡西欧求情时,奥赛罗内心男人的自尊心受到了强烈的挑战,即使有机会向妻子求证真相,他也被自己的愤怒和虚荣心掩盖了理智,宁愿相信伊阿古对他所说的谣言,也不愿相信自己的妻子。就是因为奥赛罗太过在乎自己的面子和男人的自尊心和虚荣心,才不由分说的杀死了妻子苔丝狄梦娜,可以说是他的大男人主义掩盖了理智,最后酿成了这出悲剧。

奥赛罗还有的性格缺点就是冲动、暴躁、缺乏理智。奥赛罗本身就是一个战士,就我们所知,一个性格过于温顺的人是做不成一个成功的战士的,所以,奥赛罗的本性就一定会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和一种爆发力,只不过之前这种力量和爆发力是用在了战场上,而在他轻信他人的性格缺陷的驱使下,他的隐藏的冲动,暴躁的性格就完全显现了出来。他的自卑,对卡西欧的嫉妒使得他完全失去了理智,只要伊阿古说什么他都相信,他的不理智让伊阿古可以尽情挑拨他们夫妻的感情而不用担心奥赛罗会去向妻子求证事实。当他看到妻子的手绢在卡西欧手里时,他的不理智和冲动暴躁完全占据了上风,即使妻子在垂死时要向他解释时,他也完全听不进去,只是一味发泄自己的愤怒。在他的愤怒,冲动暴躁和不理智的三重力量的促使下,杀死了妻子苔丝狄梦娜,酿成了最后的悲剧。

当然我们不能够完完全全的否定奥赛罗:他非常的英勇善战,而且屡立战功;他为人正直,对于一些丑恶的事情极度厌恶,也正因如此,他才很快听信伊阿古的谎言,最后导致不能自拔、陷入困境、做出错事。而且,他对于幸福美好的爱情的向往是显而易见的。另外,当他做出错事以后,能够敢于承认错误也是难能可贵的,显示出了他应有的男子汉气概。

再来看悲剧的女主角苔丝狄梦娜,她在结婚之前,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不顾家人的反对和奥赛罗结成连理。但在结婚之后,她却失去了女性的独立,完全依附于丈夫奥赛罗,把丈夫放在首位,丧失了自己的主见,最后酿成了悲剧。

首先,苔丝狄梦娜在结婚之后把丈夫放在首位,完全丧失了自己的主见。苔丝狄梦娜认为,女性应该听从丈夫的,所以她对丈夫一味的顺从,把丈夫看成一切。当奥赛罗听信伊阿古的谣言对她恶语相向时,她也没有觉察到,还认为是丈夫烦于公事。由于她的逆来顺受,使得谣言越传越多而得不到解释,而她也没有强烈的欲望去解释真相,直到奥赛罗最后杀死她时她才想到解释,但已经为时已晚了。苔丝狄梦娜的逆来顺受使伊阿古的奸计可以一直实施下去,可以说,苔丝狄梦娜的悲剧是她自己造成的。

其次,苔丝狄梦娜过于单纯、善良。她的善良促使她为卡西欧求情,但却招致丈夫奥赛罗更多的嫉妒和愤怒。在看都丈夫的变化后,她又单纯的以为是公事让丈夫烦恼,更加积极的为卡西欧求情,加深了丈夫对她的怀疑,最后痛下杀手。在临死前,她都不曾说一句丈夫不好的话,只是自己默默忍受冤屈而不说出来,这更加渲染了结局的悲剧气氛,让人叹息。

伊阿古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利己主义者。他为了自己的前途,为了可以升职,不惜颠倒是非黑白,陷害苔丝狄梦娜和卡西欧,破坏奥赛罗夫妻的感情。伊阿古可以说是一个不择手段的卑鄙小人,为自己的利益不惜一切代价。但是,伊阿古纵然可恨,若不是奥赛罗的冲动、暴躁、不理智和苔丝狄梦娜的逆来顺受的性格弱点,悲剧也不会发生。

《奥赛罗》的悲剧是由伊阿古一手策划的,但是真正的原因却在两个悲剧主角身上,要不是他们的性格缺陷,伊阿古也不会有机可趁,谣言也不会得不到解释,奥赛罗和苔丝狄梦娜也不会死,悲剧也不会发生。一个冲动暴躁,一个单纯而又缺乏主见,两个人在遇到矛盾时缺乏交流,仅凭自己的感性来思考事情,更让自己性格的弱点主导了思考过程,最后矛盾爆发,一步步走向毁灭,悲剧也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纵观《奥赛罗》全局,伊阿古只是这个悲剧的导火线,即使没有伊阿古,也会有另一个人或另一件事导致悲剧的发生,因为真正的原因在两位主人公身上。可以说《奥赛罗》是一部性格悲剧,是男女主人公性格缺陷的最终产物。

    

世界名著导读---麦克白

《麦克白》(1606)是莎士比亚戏剧中心理描写的佳作。全剧弥漫着一种阴郁可怕的气氛。莎士比亚通过对曾经屡建奇勋的英雄麦克白变成一个残忍暴君的过程的描述,批判了野心对良知的侵蚀作用。由于女巫的蛊惑和夫人的影响,不乏善良本性的麦克白想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蜕变成野心,而野心实现又导致了一连串新的犯罪,结果是倒行逆施,必然死亡。在迷信、罪恶、恐怖的氛围里,作者不时让他笔下的罪人深思、反省、剖析内心,麦克白夫妇弑君前后的心理变化显得层次分明,这就更加增大了悲剧的深度。   《麦克白》毕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命运悲剧。这一点与古希腊的悲剧一比较便非常明白了。在古希腊的命运悲剧中,命运的力量是直接作用于人的。因此,从人物自身我们无法得出对他们命运的任何合乎逻辑的解释,最多也只是家庭遗传(如《阿加曼农》),或是祖辈的罪孽(如《俄狄浦斯王》)。但在莎剧《麦克白》,命运并不直接作用于人,而是通过人类自身的欲望、罪恶、性格等间接作用于人的。就像赫卡忒所说,命运让“种种虚伪的幻影迷乱他的本性”,让他在自身欲望的驱使下,一步步地走向自己既定的结局。   从人情物理出发,麦克白的一切行动和最终的结局都 是可以解释的。从麦克白夫人口中,我们了解到麦克白的性格,他“希望做一个伟大的人物”,他有野心,但“缺少和那种野心相随联属的奸恶”,他的“欲望很大,但又希望只用正当的手段”,“一方面不愿玩弄机诈,一方面又要作非分的攫夺”。平定叛乱,被封为考特爵士之后,麦克白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在他之上的邓肯,又完全依赖他来保障自己国家的安定。此时,即使没有女巫预言,麦克白心中也必定会有那种念头。所以当女巫们隐去之后,他才说“我倒希望她们再多留一会儿”。他叫她们再多留一会儿,显然是他心里已经潜伏了做君王的念头,所以想从女巫口中多了解一些有关它的信息。莎翁一句简单的话,便生动地表现了麦克白潜意识的流动过程。   女巫的预言使麦克白内心的隐秘的权力欲望浮出水面,而邓肯对他过火的奖赏和夸赞,增强了他的欲望,邓肯说“你的功劳太超越寻常了,飞得最快的报酬都追不上你,要是它再微小一点,那么也许我可按照适当的名分,给你应得的感谢和酬劳,现在我只能这样说,一切的报酬都不能抵偿你的伟大的勋绩。”这样的话说得太过火,不应出自一个国君之口,客观上表现了邓肯对麦克白的依赖性。也刺激了麦克白的野心,使认为自己攫取王位也并非是全无理由的:因为自己的功劳很大。   麦克白篡夺了王位之后,又暗杀了自己的战友班柯。这是非常合乎情理的,班柯是麦克白唯一忌惮的人,杀邓肯之前,他就曾想收买他,“您听从了我的话,包您有一笔宝贵到手。”但班柯拒绝了他:“为了觊觎宝贵而丧失荣誉的事,我是不会干的。”既然收买不成 ,他又知道自己的许多秘密,为了坐稳自己的王位,麦克白干掉他,诛除异己本就是政治家惯用的伎俩,中外如此,没什么奇怪。至于后来麦克白的失败也是因自身造成的,一个暴虐而又非法的君王,必然会遭到各个阶层的反抗,人民的反抗加上众叛亲离,可以把任何一个国王掀下台。剧中麦克白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天意,就其个人命运而言,是正确的;就其被打败这一事实而言,是荒谬的,就如中国的西楚霸王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天一样。   人物命运能从自身找到合理的解释,是《麦克白》作为性格悲剧的一个审美特征。但剧中对麦克白及其夫人内心风暴的精当刻画,才是其中最精彩之处。   为刻画麦克白的性格,莎翁不惜笔墨,大量运用旁白、梦幻,突出麦克白夫妇的内心风暴。所以,该剧虽有马尔康代表的道德一方与麦克白所代表的道德一方的冲突,但是主要的冲突却是麦克白自己内心的冲突。外在冲突一方的力量与气势太萎弱,不能与麦克白的气势相匹配,因而双方的冲突不具备动人心魄的震撼力;只有麦克白内心善恶、权欲与理性的冲突才具有动人的力量。麦克白对自己的欲望始终有清晰的理性。   有人认为麦克白具有普通人犯罪的心理特征,其实两者存在着极大的差别,普通人犯罪时,会因为欲望的而忘记欲望可能带来的罪恶,但麦克白对自己的欲望可能会带来的罪恶始终是非常清醒的,他之所以依然在不顾罪恶去实现自己的欲望,是因为权欲的量实在太强,并且又不断受到外在力量的催化。马尔康被邓肯封为勃兰特亲王时,他意识到他是一块横在他面前的巨石,他必须跳过这块巨石。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欲望可能会带来的罪恶,因而他说:“星星啊,收起你们的火焰!不要让光亮照见我的黑暗幽深的欲望。”从中我们可以深刻而清晰地领会到麦克白内心所激起的第一次内心风暴。   行功论赏之后,邓肯忽然心血来潮,要到麦克白的城堡殷佛纳斯去作客。麦克白夫人怂恿麦克白在家中干掉邓肯。但麦克白内心矛盾重重,一时难以作决,一方面,他“跃跃欲试的野心”,“不顾一切地驱着他”去“冒颠踬的危险”。另一方面,就如他自己所说:“他到这儿本有两重的信任,第一,我是他的亲戚,又是他的臣子,按照名分绝对不能干这样的事;第二,我是他的主人,应当保障他身体的安全,怎么可以自己持刀行刺?而且,这个邓肯秉性仁慈,处理国政,从来没有过失,要是把他杀死了,他的生前的美德,将要像天使一般发出喇叭一样清澈的声音,向世人昭告我的弑君重罪。”   在这种两难之时,麦克白夫人的鼓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麦克白夫人是个极聪明的女性,她深谙其夫的个性和弱点。所以其鼓动言语才会有立竿见影之效。她先以爱情来挤兑麦克白:“从这一刻起,我要把你的爱情看作是同样靠不住的东西。”继而,又用一个军人最忌讳的懦弱来激将麦克白:“你宁愿像一只畏首畏尾的猫儿,顾全你所认为的生命的装饰品的名誉,不惜让你在自己眼中成为一个懦夫,让‘我不敢’永远跟在‘我想要’后面吗?”这两点都是麦克白的致命之处,因此他才铁定了谋杀邓肯之心,他说:“请你不要用说了,只要是男子汉做的事,我都敢做,没有人比我有更大的胆量。”   麦克白夫妇定好嫁祸于卫士的计策,决定谋杀邓肯。暗杀之前,“杀人的恶念”使麦克白看到异象——把在他面前摇晃的刀子,它的形状你他拔出来的那把一模一样,它指示着他要去的方向,告诉他应当用什么利器。很明显,刀子是麦克白内心杀人恶念的外化。外化的原因在于他内心经历着激烈的内心冲突,面对善恶的抉择,麦克白并不像他所说的那样有胆量。杀人的恶念让他恐惧,他说“坚固结实原大地啊,不要听见我的脚步声音是向什么地方去,我怕路上的砖石会泄漏了我的行踪。”他不是逃避什么外在的东西,而是逃避自己对自己的审判。   之后莎翁对麦克白谋杀邓肯与暗杀班柯后的心理状态的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谋杀邓肯之后,麦克白听到臆想的声音:“不要睡了!葛莱密斯已经杀害了睡眼。”暗杀班柯后,麦克白看到班柯的鬼魂,这是麦克白内心激烈冲突的结果,是他内心对自己审判的理性观念的外化。麦克白杀死了邓肯与班柯,也相当于杀死了自己的另一半――理性、善良的另一半。麦克白与班柯本是一个人的两个方面。   班柯也像麦克白一样,有深沉的权力欲望,但他的理性与道德的力量也一样的强,并且女巫给他的预言并不是直接针对他而是针对他的子孙的,不是他的努力可以获取的,假如女巫对班柯和麦克白的预言交换一下位置,班柯也有一个像麦克白夫人那样的班柯夫人,那班柯也很可能与麦克白走同样的一条路。杀死班柯之后,麦克白内心冲突开始减弱,从那以后,他“心里想到什么便把它实行,不再有任何的疑虑”,他变成了一个行尸走肉的、疯狂的暴君。人与命运的冲突也开始激化起来。   “我曾经哺乳过婴孩,知道一个母亲是怎样怜爱地吮吸她乳汁的子女;可是我会在 它看着我的脸微笑的时候,从它的柔软的嫩嘴里摘下我的乳头,把它的脑袋砸碎。”但她毕竟是女人,坚强的外表掩饰不了她内心的软弱,她最后的梦游泄露了她心底的秘密,表现出她外强中干的秉性。不过,这反而显出她的人性――具有普通人的情感。由她的梦游往回考察,我们发现,麦克白夫人内心的风暴并非像剧本表面描写的那样平静,事实上,她内心的风暴一直都是激烈的,但是她为了安慰麦克白,只好把自己的内心风暴压抑着,第三幕第二场,麦克白夫人独处时,独白道:“费尽了一切,结果不是一无所得,我们的目的虽然达到,却一点不感觉满足。要是用毁灭他人的手段,使自置身在充满着疑虑欢娱里,那么还不如被我们所害的人,倒落得无忧无虑。”其内心的痛苦与冲突是深邃的,但麦克白上来后,她马上隐蔽了自己的情绪,转过来安慰麦克白:   “啊,我的主!您为什么一个人孤零零的,让最悲哀的幻想做您的伴侣,把您的思想念念不忘地集中在一个己死者的身上?无法挽回的事,只好听其自然;事情干了就算了。”(第三幕第二场)   两段话的语气相差如此之大,都是因为关心体贴麦克白。变这点看,麦克白夫人倒有一些可爱之处。内心的冲突必然要有一定的发泄方式,麦克白夫人不断压抑自己内心冲突的结果,导致了她的梦游和全面的崩溃。由此可见,与麦克白狂风骤雨式的冲突相比,麦克白夫人的内心风暴就像海底的洋流,表面平静,内部却波涛汹涌。   《麦克白》具有命运悲剧与性格悲剧的双重审美特质,与当时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文艺复兴倡导“人本主义”,把人的地位提高到一个很高的地位,涌现出了一批天才式的巨人。莎剧中的人物多具有人文主义色彩。《麦克白》一剧中麦克白的斗争精神和他的力量体现了人的力量。但他最终的失败却说明命运观念在西方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它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文学创作风格。实际上,其他许多莎剧亦存在着宿命的色彩。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admin本文地址:http://www.my9888.com.cn/post/271.html发布于 2020-10-05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9888美文网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