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全部知识点总结
下面是我发在文库的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高中政治知识点 http://wenku.baidu.com/view/1342be17866fb84ae45c8d32.html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及复习策略 http://wenku.baidu.com/view/bab1e64733687e21af45a9fb.html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三) http://wenku.baidu.com/view/be861022192e45361066f5a7.html 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的主干知识和主要线索 http://wenku.baidu.com/view/67d16b19227916888486d70d.html 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归类 http://wenku.baidu.com/view/5b8e7c0203d8ce2f00662302.html 高中历史专题复习资料 http://wenku.baidu.com/view/71c4b98fcc22bcd126ff0c2b.html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
高一历史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西周的建立:BC1046年
(1)分封制
①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②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宗法制
①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③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和政权的结合 尚未形成中央集权
★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的统一:BC230-221 韩赵魏楚燕齐
(1)皇帝制度 君权的至高无上
(2)秦朝的中央机构 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三公的职责:①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3)郡县制 郡县的设置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初郡国并行制 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
(2)唐朝三省六部制 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职权范围、工作流程
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3)元朝的行省制度
认识到行省制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我们现在省制的开端
(4)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不断加强对对方的控制和管理,国家的权利不断集中在君主手中。
★考点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至此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被废除了,君主专制发展的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2)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雍正时设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从却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考点40罗马法
(1)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①公民法基本上属于罗马及其公民的法律。它包括元老院法令、元首命令、大法官告示,及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习惯法。
②万民法是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适用于帝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外邦自由民,它主要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
③罗马法的核心之一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可以购买奴隶,保护除奴隶以外自由民的权利,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作用。
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罗马帝国统治。
②罗马法为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它维护奴隶制度,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③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罗马法是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
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考点4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权利法案》
①时间:1689年。
②主要内容: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必须定期召开议会。
③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8世纪前期,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
(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①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②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③内阁行使行政权,对议会负责。内阁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考点42、美国共和制联邦政体的确立
(1)1787年宪法
A主要内容:
①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利大大加强,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②中央政府的构建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最高司法机关归最高法院。
B特点: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C作用: ①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②宪法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③宪法一定程度调和了各方面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D局限性: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
(2)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在中央权力加强的同时,各州还保持了一定程度的自治地位,拥有一些州权。这既避免了中央集权的弊端,又可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恰到好处地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考点43、法国共和制和德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①1875年宪法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总统任职7年,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有权任命文武官员、缔结条约、实行大赦等;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②议会采取两院制,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内阁要对参议院负责。
(2)评价: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是法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进入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必然结果,而总统和参议院的权力很大则是保皇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相妥协的产物。
★考点44、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1871年)
(1)内容:宪法确定了君主立宪政体,规定:"联邦主席由普鲁士国王担任,称为德意志皇帝",是国家的元首,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大权。宰相只对皇帝负责。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两部分组成。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但作用很小。
(2)评价:宪法的颁布,是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的标志,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十分迅速的发展。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不彻底、不完善。
八、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考点45《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①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揭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伟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共产党宣言》最后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②《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考点4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和重大意义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经济条件: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②阶级条件: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即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欧洲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③理论条件:19世纪三大优秀理论成果--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④实践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
(2)意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指导,从此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形成了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考点47巴黎公社运动
(1)巴黎公社的成立
3月18日革命成功,3月28日,在市政厅广场举行巴黎公社成立大会。
(2)革命措施:公社废除了资产阶级反动军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公社委员会是经普选产生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下设执行、军事、公安、司法、财政、教育等十个委员会,行使政府所属各部门的权力。公社委员和工作人员都由选举产生。
(3)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巴黎公社缺乏统一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更没有前人可供借鉴的经验。
(1)俄国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 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政体,性质上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二月革命胜利后,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
②《四月提纲》列宁认为,当前形势的特点和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
③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④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
国内意义: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国际意义:十月革命的胜利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在一个大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它同时也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
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考点48雅尔塔体制
①内容:讨论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战后和平等问题,实质是美苏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
②影响: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的国际新的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考点49美国"冷战"政策
(1)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
(2)实质:"遏制"共产主义,遏制苏联
(3)措施
①政治上:杜鲁门主义;
②经济上:马歇尔计划;
③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考点50苏联对抗美国冷战政策的措施
①经济上: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②军事上:1955年,在波兰的首都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同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影响: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考点51"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①德国分裂:1949年德国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②朝鲜半岛分裂:1948年分裂为北部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南部的大韩民国
③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7月,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并建设导弹基地,最后,苏联被迫撤走导弹,表明当时美国占据优势。
★考点52走向联合的欧洲
(1)背景
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西欧各国联系日益密切,为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2)过程
①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西欧国家实现联合的"舒曼计划"。
②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签订了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巴黎条约》。
③1957年,西欧六国在罗马又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
④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欧洲共同体成立。
(3)影响:增强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考点53迅速崛起的日本
(1)经济恢复(1945年-1955年)原因:
消除生产关系中封建落后因素、美国扶植、朝鲜战争提供的契机。
(2)高速发展(1956年-1973年)
①原因:制订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先进技术、重视教育;发展外向型经济
②表现:1955年,日本战后经济恢复大体完成。1956年到1973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谋求政治大国:20世纪80年代提出"政治大国"目标
★考点54不结盟运动
①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
②正式形成:1961年在贝尔格莱德召开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斗争目标: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③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将正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④20世纪七八十年代,把反对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从成立之日起就把经济领域的斗争作为中心内容之一
⑤历史意义:加速了殖民体系的崩溃;致力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考点55东欧剧变
(1)含义:东欧各国执政党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表现:
①波兰剧变:发生于1989年,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
②德国统一: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两德统一
(3)剧变原因
①历史根源:照搬苏联模式,长期受制于苏联
②内部原因: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政治上忽视民主与法制,脱离群众,导致政治危机
③外部原因: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等政策的推行
★考点56苏联解体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
②外部因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
(2)过程
①戈尔巴乔夫改革以人道的社会主义代替了科学社会主义,导致政局动荡,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
②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把苏联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
③"八一九"事件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苏共和俄共被停止活动,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④俄罗斯等在1991年底年签署《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布成立独联体,苏联解体
(3)影响: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考点57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
(1)特点: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发展
(2)多个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330356265力量中心的存在和发展:
①美国: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
②欧共体:1993年欧盟成立,1999年欧元正式启动;
③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的步伐;
④俄罗斯:拥有与美国匹敌的军事武器,经济形势好转;
⑤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日渐提高。
高中历史的重要知识点
政治民主化 和经济现代化
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
2.表现
3.不同阶级探索的救国之路
4.社会主义革命 土地改革 等
5.社会主义建设 得与失
6.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 2、生产工具的演变 (1)从材质方面:石,骨,木---青铜,铁 (2)从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铸造 (3)从牵引动力方面:人力----畜力 (4)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 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提高,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而且耕犁基本定型。犁由犁梢(犁柄)、犁床、犁辕、犁箭、犁铧和横杠(犁衡)六部分组成,耕犁上安装了翻土碎土用的犁壁。当时盛行二牛抬扛式的犁耕,即两头牛抬着犁衡,挽拉一张长辕犁,一人扶犁并驱赶耕牛。 历史上主要的铁农具还有整地用的臿,(镢),有的地方称镐,战国、秦汉使用普遍,适用于刨地翻土。铁搭(铁耙),唐、宋以后出现,长江下游最为普遍,用它翻地比牛耕更适于粘重的水稻田。中耕除草时的农具主要有铲、锄(耨”、“镈”)。在考古发掘中,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铁铲、铁锄。收割的主要农具有镰。在父系氏族社会阶段已有石镰,最早的铁镰是战国时期的。钹镰,使用时需双手执之,可以说是一种大型镰刀,适用于收割撒播的麦子和牧草等。 西汉耧车,是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创造的一种畜力播种机。该机由耧架、耧斗、耧腿等几个部分组成。耧架用木制成,供人扶牛牵。耧斗是放种籽的木箱,分大小二格。大格储种籽,小格相当于播种调节门,有一个带闸板的出口,可以控制下种速度,均匀地播撒。耧腿是开沟的铁铲,耧犁按播种幅宽、行数的不同,有一腿、二腿、三腿乃至更多的腿,其中以三腿的较多。耧犁能一次完成开沟、播种、覆土、压土等多项工作,提高了播种的质量与效率,是当时较高水平的播种机,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播种机。 3、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历史时期土地制度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奴隶社会(商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封建社会(战国以来)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谁有高中历史鲁麓版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届 认识区域
区域的含义:
含义: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性质: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
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区域的类型
区域的划分
单一指标:热量带、干湿区指标:
综合指标东亚文化区、气候区。
②自然要素:中国三大自然区。
人文要素: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方言区。
划分区域的目的: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 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比较。
均质区
概念:指那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一致性的区域
划分方法;以某一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的相似性性划分
举例:地形区、干湿区、温度带、方言区
功能区
概念:指那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划分方法: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
举例:城市经济、区浦东新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区域的空间尺度:一般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描述区域的特点就越宏观;
反之,尺度越小,描述的就越具体,越详细。
区域的特征: 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
第二节 摇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不同地区区域差异比较的方法
不同区域
成因:纬度位置不同,海路位置不同
自然地理的区域差异: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资源
人文活动的区域差异:农业,工业,交通,人口,城市,文化
第三节 摇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初期阶段:
特点:区域内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单一。
人地关系: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较少,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微弱,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成长阶段:
特点:资源开发规模越来越大, 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日趋复杂,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
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主要问题:资源面临枯竭, 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环境污染加重,环境受到明显破坏。
转型阶段:
特点:区域原有的优势逐渐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效益降低,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衰败、萎缩状态。
人地关系:人地关系矛盾加剧。
主要问题:出现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再生阶段:
特点:“(对症下药)“冶,采取措施,使区域产生新的增长活力,促使区域经济复苏。
措施:①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改变区域的产业结构;②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区投资环境摇逐渐由紧张走向协调
人地关系:。
第二单 元摇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一节 摇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地理环境决定论(采猎文明时期):
产生时间及前提:地理环境决定论产生于人类社会早期,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较大。
核心思想: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只能环境适应。
评价:该理论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
人类中心论(农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
产生前提: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
基本思想: 人类是世界主宰,人可以超越自然环境,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能动反作用可以决定一切产生后果: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威胁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人地伙伴论(后工业文明时期):
产生前提和背景:20 世纪60 年代以来,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气候恶化、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
人地伙伴论萌芽于: (农业文明时期)。
核心思想: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也具有反作用力,人类应当与地理化经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
实践意义:该理论倡导人类在积极认识、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 合理、适度、有效地改造自然,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
第二节 摇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
概念: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又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组成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条件):
含义: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更追求质量的改善和质量的提高。
措施:要求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生产方式,积极倡导清洁生产和适度消费,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的):
含义: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人人享有平等、自由的社会环境。
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环境保护;资源利用
基本原则
公平性原则:
代际公平: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都是有限的,需要与后代子孙共享资源和环境。
代内公平:包括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是平等的,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优先考虑的问题。
持续性原则
核心: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持续性。
实现可持续发的首要条件、。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相互协调。
共同性原则
阶段性原则
第三节 摇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行动纲领“控制人口 , 节约能源, 保护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 ”。
四大战略
人口战略
人口问题: ⑴ 人口众多 ;⑵ 人口素质较低;⑶ 人口结构不合理;⑷ 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
人口战略:①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人口素质,摇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资源战略
我国的资源现状:我国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上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 资源短缺已对我国可持
续发展产生巨大压力。
我国的资源战略:⑴ 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
⑵依靠科技进步充分挖掘潜力,促进其增值。
⑶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
环境战略
发展不仅指经济发展,而且包括整个社会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共同进步。
我国的环境战略:搞好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稳定战略:经济发展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前提,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切入点和归宿点。
第三单 元摇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1郾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土地开发利用中长期存在的问题。
⒉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⑴自然因素: ①生态环境脆弱;②黄土土质疏松、且多暴雨;③降水集中于夏季、易受流水侵蚀;④地质灾害频繁。
⑵人为因素: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轮荒和露天开矿);②破坏植被
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⒊ 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
⑴使耕地土层变薄, 养分流失, 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减产。
⑵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⑶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 淤积在下游河床,使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
⒋ 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
⑴基本措施:合理利用土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压缩农林牧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开展煤区土地复垦工作。
⑵具体措施:
工程措施:①打坝建库;②平整土地;③修基本农田;④抽引水灌溉
功能:蓄水拦沙,改善生产条件,合理利用水土
生物措施:种树种草
功能:蓄水保土、发展多种经营
农业技术措施:①科学施肥;②选育良种;③地膜覆盖;④轮作套种
功能:蓄水保土,提高肥力,充分利用光热
第二节 摇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⒈优越条件 :丰富的煤炭资源 ,离铁矿区近 ,充沛的水源,便捷的水陆交通 ,广阔的市场。
⒉主要工业部门 :
主导工业 : 钢铁工业;基础工业 : 煤炭工业、电力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
⒊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原因
问题 :⑴ 生态环境恶化,⑵ 传统工业衰落。
原因 :⑴ 生产结构单一,⑵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⑶世界性钢铁过剩,⑷ 新技术革命冲击。
⒋整治措施
⑴改造传统工业,扶持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
⑵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
第三节摇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
⒈ 南水北调的地理背景
⑴南水北调的原因: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供需矛盾突出、北方缺水严重。
⑵长江作为水源区的地理条件
a. 我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广, 水量大。
b. 流量稳定:①年径流量较稳定②季节分配较均衡。
c. 贯穿东西:①流经三大经济地带②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半干旱区③中下游与最缺水的华北平原相邻。
⒉ 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
东线工程
路线: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长江水,基本沿京杭运河输水到华北地区
优点:有京杭运河可以利用,工程量较小;前期投资少、工期短
缺点:黄河以南地区地势低,需梯级抽水需抽水北送,耗能多(流经地区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中线工程
路线: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 出丹江口水库,沿伏牛山、太行山东麓送水到北京、天津
优点:可自流供水
缺点:需挖输水渠道,工程量很大
西线工程
路线: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
优点:青藏高原地势高于华北、西北,可自流供水
缺点: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中上游的西北、华北部分地区供水
⒊ 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
积极意义:
⑴社会效益:①改善投资环境环境,吸引国内外资金;②缓解争水的矛盾,利于社会安定。
⑵经济效益:大大促进调入区的经济发展。
⑶生态效益:缓解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趋势和漏斗面积进一步地扩大,控制地面沉降。使区域生态环境向良性发展。
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以东线调水区为例):
⑴长江径流量减少,特别是枯水期,海水将会上溯,引起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下游水质。
⑵还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
第四单元 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
⒈ 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⑴自然环境:
①地貌类型齐全(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
②大多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③长江水量居我国首位,流域面积广,干支流横贯我国东西,支流呈南北辐射状。
⑵自然资源:
①水资源居全国首位;②矿产资源种类丰富,储量大;③水能资源丰富;④森林和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⒉ 长江流域社会经济概况(社会经济条件)
⑴城市与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除金沙江流域城镇较少外,宜宾以下河流两岸的城镇都很密集,而且
中下游地区的城镇密度远高于上游地区。
⑵交通:宜宾以下河流都可以通航,被誉为“黄金水道冶。
⑶工农业基础:上游以重庆为中心的经济区;中游以武汉为中心的经济区;下游以上海为中心的经济区。
⒊ 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整治
上游地区:
⑴优势:地势悬殊,致使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⑵开发重点: 水能资源(三峡工程效益: 防洪、发电、航运、供水、养殖)。
⑶存在问题:①自然灾害频繁(崩塌、滑坡、泥石流);②森林植被破坏严重, 引发水土流失
⑷治理重点:搞好生态环境建设。
⑸措施:①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②实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的保护政策。
中游地区:
⑴优势:①平原面积广,土地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作物基地;②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金属矿产丰富,成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基地。
⑵问题:洪水
①自然原因: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排水不畅,且降水集中在春夏两季。
②人为原因:A. 过度砍伐林木,陡坡开荒,植被减少;B. 围湖造田,调蓄洪峰能力降低。
⑶整治重点:防治长江水患,整治江河湖泊。
⑷措施:
①严禁沿湖围垦,退耕还湖,疏浚河道;
②搞好分洪工程,加强和完善荆江分洪工程;
③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营造防水林下游地区;
④修建水利工程(如:三峡水库),洪水季节蓄水。
下游地区:
⑴优势:①发展农业条件优越:平原地形为主,河湖密布,气候温暖湿润;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形成我国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
⑵问题: 水体和大气质量普遍下降。
⑶整治重点:综合治理环境污染。
⑷措施:①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②治理污染,美化环境,营造绿色空间。
第二节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⒈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⑴自然条件
①土地资源丰富;②肥沃的黑土和黑钙土;③宜农荒地多;④气候温和湿润。
⑵社会经济条件
①人均耕地多;②农业机械化程度高;③农场经营,便于管理。
⒉ 农业生产与布局
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
⑴农业结构比较完整, 耕作业占主导地位。
⑵地位:①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②全国最大的甜菜生产生产基地;
③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三大林区。农业布局
A. 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B. 具体表现:
①东北地区农业自东向西的变化体现的地域性是:以林农交错地带,以农林农耕农牧地带和牧业地带;
②东北地区农业自南向北的变化体现的地域性是: 海洋渔业地带、农耕地带和农林牧地带。
⒊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⑴黑土的开发
A. 存在问题:
①生产潜力尚未充分发挥;②荒地开垦后植被破坏, 表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使农作物单产和品质逐年下降。
B. ①改良耕作制度,实行“(少耕深松,耕松结合,深松蓄水)”的耕作制度;②加强黑土培肥,增施有机肥尤其是秸秆还田;
②植树造林,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减少水土流失。
⑵林业的发展
A. 存在问题:
①重采轻育,采伐量超过生长量;②森林火灾;③滥砍乱伐和毁林开荒现象比较严重。
B. 措施
①坚持以营林为主,发展以落叶松和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②合理采伐,坚持蓄积量定采伐量,以促进珍稀树种的更新,特别是红松的更新;③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保护生态环境,防治生态环境恶化。
⑶湿地的保护
A. 存在问题:
①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②湿地面积逐年减少;③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动物的栖息环境日益恶化。
B. 措施:
①建立湿地的保护去,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 ②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退化的湿地。
第三节 摇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一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⒈ 发展条件
⑴地理区位条件: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
⑵自然条件优越: ①地形:面积广大,平原广阔; ②气候:热量丰富,降水丰沛; ③水源:河流交错纵横。
⑶社会经济条件优势: ①人口与城市: 人口稠密,城市密集; ②历史因素: 资本主义萌芽早,历史经济基础好; ③改革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地带,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富活力的地区; ④主要的侨乡分布地区。
⒉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第一业比重下降, 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 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
⒊ 工业体系:以轻工业为主,重化工业较为发达。
⒋ 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外向型型经济,经济发展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
二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高一历史常考知识点
你就看课本前面的目录吧!分的专题,已经很详细了。主要就是经济。
1.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2.新航路的开辟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等。
3.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有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然后是改革开放等。
4.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和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然后是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以及战后的福利制度。
5.就是经济全球化。
就这么点。其他就是你要细分知识点而已。主要要将其中的几个专题串联起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各个单元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1知识点整理
第一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①概念(实质):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方式。
②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③严格的等级制度;④宗法制与分封制紧密结合。(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③ 作用: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2、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①概念:周天子将子弟和功臣以及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分封到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②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③诸侯的权利和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
④影响:A、起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B、但后来出现了诸侯的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
二、知道秦的统一和皇帝制度的创立,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含义,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的影响。
1、 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1)●皇帝制度的创立:①皇帝独尊 ②皇权至上(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③皇位世袭
(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中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事务)、太尉(全国军务)
(3)郡县制的推行: 郡: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守;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3、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 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三、了解汉至元朝政治制度的演变,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汉朝:
中央: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汉武帝让身边侍从担任尚书令、侍中,削弱相权(内外朝制度)
地方:郡国并行,后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3、隋唐: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中央: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政令)。三省的长官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提高了行政效率。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地方: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自主权,经济上控制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武力,往往发展成割据势力。削弱了中央集权。选官制度:科举制度的完善
4、宋朝:中央: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行政)、枢密使(军权)、三司使(财权)分割相权。
地方: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各地精兵强将抽调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5、元朝:中央: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地方:行省制(中国省制的开端,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6、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
四、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明朝内阁:
①明太祖废丞相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史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③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④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⑤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2、清朝军机处——标志着封建社会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①皇太极设议政王大臣会议。还设内阁,置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在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②康熙帝亲政后,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③雍正帝时,又设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大臣充任军机大臣。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形同虚设,后相继撤消。
④清朝统治者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顶峰,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约束和监督。这种绝对君主制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对抵抗外来侵略,加强民族团结和交流等方面起过积极影响。
(2)消极作用:绝对专制的君主权利和日益腐败的官僚系统,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阻碍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中历史全部知识点总结
下面是我发在文库的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高中政治知识点 http://wenku.baidu.com/view/1342be17866fb84ae45c8d32.html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及复习策略 http://wenku.baidu.com/view/bab1e64733687e21af45a9fb.html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三) http://wenku.baidu.com/view/be861022192e45361066f5a7.html 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的主干知识和主要线索 http://wenku.baidu.com/view/67d16b19227916888486d70d.html 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归类 http://wenku.baidu.com/view/5b8e7c0203d8ce2f00662302.html 高中历史专题复习资料 http://wenku.baidu.com/view/71c4b98fcc22bcd126ff0c2b.html
怎么复习社会和历史?
第一:政治这门课程分两部分时事政治和基本常识,复习的时候可以每天多关注新闻就是最热门的,因为考试的时候就是这样来检验爱国心的。课本上的知识主要就是以提纲为复习中心。然后多做检测的卷子。下面的社会和历史也是多做卷子找手感。
第二,社会和历史,复习起来也是很简单的,告诉你一个很有效率的方法就是记目录,你想啊,历史都是按照顺序讲的,所以你记住了目录就等于时间观你掌握的可以了,然后就是一些零碎的知识,这就要求你充分运用课余零碎的时间,每天要求自己记多少,给自己一个目标。
第三,就是有一个可靠力行的学习和生活计划,争取把考试前的没一天都当作是一个考验的战场,全心应对,我相信在短时间内你一定有很大的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