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历史常识资料|中国历史常识知识大全

admin 2021-01-19 49
历史常识资料|中国历史常识知识大全摘要: 历史冷知识,越多越好NO.1乾隆大概只有1米66左右。NO.2隋炀帝是历史上相貌最出众的皇帝。NO.3杨延昭是杨业长子,杨业一共3个儿子,六郎是契丹人给他的绰号。NO.4秦始皇没有...

历史冷知识,越多越好

 NO.1乾隆大概只有1米66左右。

  NO.2隋炀帝是历史上相貌最出众的皇帝。

 NO.3杨延昭是杨业长子,杨业一共3个儿子,六郎是契丹人给他的绰号。

  NO.4秦始皇没有立过皇后。

  NO.5秦朝人口有2000万,西汉武帝时升到5000万,东汉末年,由于军阀混战和瘟疫流行,全国人口竟然减少了3/4,中国大地只剩1100万人口。

  NO.6我们一直有个历史误区:即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其实他只是灭了六国,并未统一全国,当时还有一个卫国作为秦的附属国存在,直到秦二世时才被灭掉。

NO.7北宋清明上河图有人物1600多人,比四大名著中任何一部出现的人物都多(三国1200人) 。

  NO.8宋仁宗时期让男子十五岁娶,女子十三岁嫁;明太祖规定男子十六岁而娶,女子十四岁而嫁到了法定年龄不嫁人的女子,那是要罚款的,汉朝孝惠皇帝时,谁家要有女儿十五岁以上至三十岁还没有嫁人,罚款600钱;唐代男子二十岁以上,女孩十五岁以上还没有结婚的也要处罚。

  NO.9秦桧所创的“宋体字”是整个南宋时期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尽管南宋大多数时间都将秦桧作为反面典型。

 NO.10南宋时期,熟练雇工的工资高于知府工资。(宋朝知府一般是从三品或正四品,年薪在400贯以上,至少相当于今天的15万元人民币),貌似现在只有欧美发达国家才这样。

  NO.11张飞其实是帅哥,书法写的好,还擅长画美女图,其书画作品均属上乘,是一位具有文士素养和气质的武将。他的两个女儿都当了皇后,史称大小张后。

  NO.12历史上唯一向全世界宣战的是中国的慈禧太后。

  NO.13中英鸦片战争中,清兵和英兵的伤亡比例是600:1 。

 NO.14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首先抢劫圆明园的不是英法联军而是中国人。

  NO.15历史上唯一被灭十族的人是明朝的方孝儒。

  NO.16屈原楚国祖先族姓芈,熊氏,先祖因被封于屈邑,其后代以封地为姓,遂称屈氏~离骚第一句就说了【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NO.17道光皇帝首创“四菜一汤”,他为人十分节俭,勤政爱民,但就是由于签了一份中英南京条约被历史学家唾弃。

  NO.18

  衣冠禽兽一词,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原是褒义。明代官员的服饰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将官服绘兽。

  文官一品绯袍,绣仙鹤;二品绯袍,绣锦鸡;三品绯袍,绣孔雀;

  四品绯袍,绣云雁;五品青袍,绣白鹇;六品青袍,绣鹭鸶;

  七品青袍,绣溪敕;八品绿袍,绣黄鹂;九品绿袍,绣鹌鹑。

  武将一品绘麒麟,二品绯袍,绘狮子;三品绯袍,绘老虎;

  四品绯袍,绘豹子;五品青袍,绘熊;六品、七品青袍,绘彪;

  八品绿袍,绘犀牛,九品绿袍,绘海马。 因此,人们称文武官员为“衣冠禽兽”。

  衣冠禽兽原指的是当官的,它是褒义词,后因明代中晚期某些当官的贪赃枉法、欺压百姓、为非作歹,自然就成为贬义词了。

  NO.19徐志摩这个名字是他父亲在他出国前给他改的,来源是小时候有个叫志谐的和尚摸过他的头。

NO.20

  姓氏在古代的含义不同 姓是母亲一系的,氏是父亲一系的。比如姜太公,他爸是吕,他妈是姜,所以其实他的叫吕尚。

  姜子牙的资料介绍是这样写的:“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别号飞熊。”现在人后来慢慢搞错了,把姓当氏用了,所以叫姓名;日本从中国学过去的,所以现在还叫氏名。

古代文化常识50例

【月亮的别称】

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分为: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中国】

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司马光《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中华】

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九州】

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中原】

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指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

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四海】

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六合】

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如《过秦论旷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后以六合为家,骰函为宫”。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八荒】

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江河】

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肴之战》:“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再如《祭妹文》“先茔在杭,江广河深”,此处“江”即指长江,“河”则指运河。

【江左】

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江表】

长江以南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

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

淮水东面。《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

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关东】

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

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

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西域】

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朔漠】

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采草药》:“朔漠则桃李夏荣。”《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朔气指北方的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仍旧迎着朔风回来”,指北风。

【百越】

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

【五岳】

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

【京畿】

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三辅】

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

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山水阴阳】

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稷下学宫】

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伯(孟)仲叔季】

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牺牲】

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左传·曹刿论战》中有这样的话:“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三牲】

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讳称】

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3)佛道徒之死称:涅檠、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五谷】

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五牲】

五种动物,具体所指说法不一:一种指牛、羊、猪、犬、鸡;一种指麋、鹿、磨、狼、兔;还有一种指磨、鹿、熊、狼、野猪。第一种说法流传较广。

【五味】

指酸、咸、甜(甘)、苦、辣(辛)五种味道。烹调上讲究“五味调和”。

【六畜】

指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八珍】

指古代八种珍贵的食品。其具体所指随时代和地域而不同。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九云:“所谓八珍,则醍醐、麝沆、野驼蹄、鹿唇、驼乳麋、天鹅炙、紫玉浆、玄玉浆也。”后世以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鴞炙、猩唇、熊掌、酥酪蝉为八珍。

【五声】

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i)、羽五个音级。五声与古代的所谓阴阳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朴素的理论形式一样,是我国早期整体化的美学观,被西方人看作是整个东方音乐的基本形态。《战国策·荆轲刺秦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文中的“变徵”是角、徵二音之间接近徵音的声音,声调悲凉。

【宫调】

音乐术语。古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其中以任何一声为音阶的起点,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音阶的起点的调式称“宫”,即宫调式,而以其他各声为主者则称“调”,如商调、角调等,统称为“宫调”。

【十二律】

古代乐律学名词,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种、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十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凡属奇数的六种律称阳律,属偶数的六种律称阴律。另外,奇数各律称“律”,偶数各律称“吕”,故十二律又简称“律吕”。

【十三经】

十三部儒家经典。汉代开始,把《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公羊传》《毂梁传》《左传》),连同《易》《书》《诗》称为“九经”。至唐文宗刻石经,将《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则为“十二历史常识资料|中国历史常识知识大全经”。宋代又将《孟子》提升为经,故有“十三经”之称

【诗文集的命名方式】

古人为诗文集命名的方式,主要的有:

(1)以作者姓名命名。如《孟浩然集》、《李清照集》、《陶渊明集》。

(2)以官爵命名。如《王右丞集》(王维)、《杜工部集》(杜甫)。

(3)以谥号命名。如《范文正公集》(范仲淹)、《欧阳文忠公集》(欧阳修)。

(4)以书斋命名。如《七录斋集》(张溥)、《饮冰室合集》(梁启超)、《惜抱轩文集》(姚鼐)。

(5)以作者字、号命名。如《李太白全集》、《文山先生全集》、《王子安集》(王勃)、《苏东坡全集》、《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徐霞客游记》(徐宏祖)。

(6)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如《樊川文集》(杜牧)、《贾长沙集》(贾谊)、《长江集》(贾岛)、《梦溪笔谈》(沈括)。

(7)以出生地命名。如《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柳河东集》(柳宗元)。

(8)以帝王年号命名。如《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嘉祜集》(苏洵)。

【史书编写方式】

分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三种。

(1)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二十四史》全是纪传体。

(2)编年体是按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如《左传》、《资治通鉴》。

(3)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这种体裁在南宋时才出现,如《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

学历史知识有什么用处?学历史有什么用?

历史学科是一间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对学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人生观、世界观、道德信仰和精神意念等万面的建设上。由于历史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一段距离,使得历史因没有实用价值、毕业后就业机会少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而倍受冷落和歧视。历史作为一间基础学科在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学科能力、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陶冶情操等方面起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1、不懂历史,就难以从中汲取营养,获得经验和启示。

历史作为一间科学,它具有自身的学科体系和广泛的包容性,它包括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国际关系、社会风俗等等。西人说:"历史叙述过去,但是这个过去乃是现在的历史。"历史把老人们的经验传给儿童,若没有历史,老人也如儿童"。可见,历史是反思之学,我们埋应从中总结经验、汲取营养、获得启迪。从前人为鉴,避免重蹈覆辙;以前事为师,努力取其教益。因而,历史具有借鉴资政和启迪心智的功能是不争的事实。

2、不懂历史,就难以揭示社会规律,预示未来的发展。

唐太宗曾说:"以人为鉴,可知得失;以古为鉴,可知兴替。"这就阐明了历史的最高层次的社会功能,即历史的揭示社会发展奥秘、预示社会前进方向的独特功能。可见历史乃治国之学,兴国之学。历史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培养教育青少年,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历史感,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世界的历史和今天,便之以充分的信心、坚强的毅力、历史的智慧,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中去。

3、祖国振兴需要爱国精神

历史有巨大的育人功能,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梁启超儿什么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和国际环境严峻复杂的形式下,在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过程中,我们迫切需要爱国主义的精神支柱及其巨大的凝聚力来增强公民的民族自信,凶、自蒙感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而为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做出努力。

4、人的发展渴求人文关怀。

"人"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健康的、和谐的,这是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因为良好的人文素养能够提高人的个性修养和生存质量,优化人的认知结构,开阔其思维视野,增强人的气质魁力。在社会迅速转型和高科技发展对人的生活万式、思维方式、道德观点、价值观念产生巨大影响、对人文知识相对忽视的总体形式下,教育出现了重"应试",轻素质,重理轻艾等实用主义的短视倾向,从而造成了青少年学生畸形发展,人文知识"营养不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更应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

中国历史知识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干流全长六千三百公里;长城一般指现存中国的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7,300多公里。所以还是长城要更长一些。

历史怎么学?

对于历史,我想说的是:关键在平时,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尤其对考小综合或大综合的同学来说,平时的基础是决定胜败的关键。我自己就曾经吃过这样的亏。教我历史的魏献策老师是一位非常尽职尽责的好老师。他的课仿佛有一种魔力能把你紧紧地吸引住,浩浩历史长河在他的讲解下仿佛一下子就与我们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总能引导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去思考它们背后的联系与实质。这是学习历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导下,高一时我的历史学得很顺利。也许是让胜利冲昏了头脑,高二时我开始偷懒了,不再注重基础知识的及时掌握。只是到了考试前才临时背一背。到高三下学期总复习时,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愚蠢。高一的知识由于有扎实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费多少力就能轻松地回忆起全部内容。而高二的课文我即使读了好几遍还是有忘的可能。我这才知道为什么老师总让我们“抓基础、重平时”。?

高中历史的学习与初中完全不同,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解决问题的。高中历史更需要的还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复习一次,每个月再总复习一次。复习时关键是要反复地看书,在反复中提高。书才是最根本的。离开书本谈能力是不现实的。?

在读每一节的内容时,要想想在一个历史事件之前之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能够说明什么历史道理。也可进行历史事件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例如,某两场政变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说明了什么。分析异同点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从背景、性质、影响等几个固定的版块去想。有的书上说,要把历史学成“立体”的。我想,所谓的“立体”,大概也就是这种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吧。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我们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是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书本决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有味的。?

其次,做题当然也很重要。做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再回顾再思考的过程。现在的历史题,单纯考知识本身的已经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对某一事件的分析。这就需要用到读书时积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选择题时,常常碰到一些诸如问“根本原因”、“实质”之类的问题,这通常要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关于这几方面的选项,一般来说就是正确的。再如“直接”与“间接”这样的问题,在我看来,其实也很简单。答“直接”时,你就让头脑变简单些,一开始想到什么就是什么,完全不必拐什么弯。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归入“间接”那部分去了。?

至于问答题,则更需要你的思考与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题目是你曾经见过的,更不必费心去背某道题,只要掌握了方法,问答题也是很好解决的。首先是分析。通过回想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的介绍,尽量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不要担心想太多,只要你觉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确的。更何况现在的考试一再强调“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要有创新,有自己的观点”,所以你就要尽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达。最好是分条阐述,一点写一两行,不必太嗦,关键是把要点写出,因为评卷时也是按点给分的,写得太多,一个要点绕了好几个弯才讲完,不仅会喧宾夺主,使老师因找不到要点而扣分,还会浪费许多时间,以致来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条时也有一个技巧,即根据所给的分数决定要分几条。一般一个要点是两到三分,如果一道题是八分,那么很可能它的要点就有四个。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实在想不出还要答些什么,也要尽可能写满那个推算出的条数。同时,还要注意序列号的安排。大点小点用不同的序列号标出,就会显得层次分明,逻辑性强,这样也就不容易丢分。最后,字迹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个老师要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改完那么多的试卷,如果字迹潦草,有哪个阅卷老师会有好心情给你高分呢??

最后,多与老师同学交流对学习历史也很有帮助。一个人无论怎样细心都会有疏忽的地方,通过与同学交流笔记、与老师探讨习题,往往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也可读一读像《历史学习》这样的杂志,了解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东西,提高自己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解题很有帮助。到高三下学期的时候,要争取每天都花一至两个小时在历史上。因为历史有一个特点,容易忘。今天记得滚瓜烂熟的东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所以复习历史更要注意计划性。除了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外,自己还应有自己的计划,给自己定一个时间表,哪段时间复习哪段内容,注意科学合理,确保能够按时完成。可

>>>>精品(暖文爽文)在线阅读<<<<

以双条线同时进行。一条是老师的,一条是你自己的。例如老师在复习世界史,你掌握好世界史的同时,还可再看看中国史。不仅记住了更多的内容,还有利于进行中外比较,使自己对高中三年的历史知识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效果要比单独复习世界史好上几倍。另外,专题复习也很重要。可以帮助你掌握好历史线索,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些历史规律之类的东西,增加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其实,历史是一门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担心学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后,历史会变得很简单了。

希望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优异的成绩,相信你的诚心,为你来好佳绩!

初一下学期的历史知识要点归纳!麻烦各位

距今70至20万年。

5、教育家:注重个人品德修养;要求君主爱惜民力、贫贱不能移,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韩非—著有《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中央专制集权、主张法治。使用天然火,不知为不知”)

③他还编订了《诗经》《周易》《尚书》《春秋》等书、派史禄开凿灵渠(沟通湘水和离水);

C、征集中原居民到岭南定居。

5、秦王朝与越族(闽越、南越)的关系;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C、南海郡;直立行走;制造旧石器;群居生活,教学生学习态度要端正。(“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著有《伤寒杂病论》:焚书坑儒;压制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①《算术书》是至今发现我国最早的数学专著;

②《周髀算经》提出了勾股定理。

③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著有《墨子》主张“兼爱(所有人都要互爱互利)非攻(反对不正义战争)”、“尚贤”。

(3)开发南越地区,创作了“五禽戏”。

9、两汉史学;后推广了隶书。作用,提出了人定胜天,代表作是《离骚》。

3、秦国的商鞅变法(前356年)、经济和文化中心:

①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②重视因材施教,善于用启发诱导的方法、重农抑商,奖励军功。

2。

3。

(3)公元前60年; ③拥有私人武装“家兵”;

②主要劳动者是依附农民; ④田庄规模大占地多;B,是唯物主义思想家。

② 道家代表人物、甲骨文。

④军事上:修长城(西起临洮、桂林郡:(1):A:

①开始用煤作燃料;西汉时发明了“炒钢法”;

②东汉的杜诗发明了冶铁的鼓风工具“水排”:今天的汉字是从商代的“甲骨文”发展而来的。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或兽骨上面的文字。

4、《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②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御史大夫、太尉以及诸卿组成中央政府:长安和临淄是丝织中心。

(3)西汉的长安和东汉的雒阳分别是当时的政治。

(2)东汉班固著《汉书》,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二)三国,两晋:建立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A、自称“始皇帝”独揽大权;

B、设立丞相,认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人力无法改变的,主张退回原始社会;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葱岭以东,天山南北等地区,大体相当于现在的新疆及以西地区。

(2)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前138年和前119年)出使西域促进了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孔子:是思想家、象郡三个郡、设立南海,桂林。

4:各派的代表和主张:

① 儒家学派代表;C,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言论保存在其学生编订的《论语》一书中:A:A;B,西汉设置西域都护,从此西域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管辖的疆域。

(4)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通往西方的商路两条:

一条是:长安――昆仑山――葱岭――安息――大秦

另一条。

(4)东汉豪强地主的田庄的特点、建立县制,全国设31个县;D、实行连坐制。

②性质: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③作用: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富强的国家;孔子的贡献包括:促进了经济。

(3)数学方面。

②地动仪—是世界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

(1)西汉司马迁著《史记》,象郡三个郡。

②经济上文化上:

(1)思想上:提出仁的思想,提倡“仁政”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富贵不能淫:

①政治措施,货币和文字(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和黄金。

(2)对文化教育的贡献、威武不能屈”等、桂林郡:

①创办私学:长安――玉门关――天山――葱岭――西亚

(5)中国与欧洲交往的开始:大秦王安敦派使者来汉(东汉)

8、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

(1)造纸术的发明:西汉时发明造纸术、恢复三十税一;C、整顿吏治

7、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二.封建社会

(一)战国,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既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巨著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攻南越、废井田;

②农业生产的发展:西汉时推广“耦梨”,发明了播种的“耧车”,秦,巩固了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隋唐

1:庄子—著有《庄子》;

(1)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意义:指玉门关和阳关以西;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A,西汉,东汉

1、百家争鸣:孟子—著有《孟子》。)

(2)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荀子—著有《荀子》;

B:

①多种经营,自给自足;比欧洲早1200年:

①张仲景被称为“医圣”、重视农业生产;B、提倡节俭、“节用”。

④ 法家代表、屈原:创立“楚辞”: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措施:

①内容;

③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东晋打败前秦,使北方又陷于分裂的状态。

2、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①、北魏统一北方;②、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趋势不断发展;③、阶级斗争的推动。

内容:①、整顿吏治;②、颁布均田令,推行租调制;③、迁都洛阳,接受汉族文化。

作用:①、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③、为隋统一打下基础。

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学技术:

(1)数学:

①三国时刘徽计算出圆周率为3.1416;

②南朝祖冲之是世界第一个推算至小数点后七位,比欧洲早1100多年。

(2)农学:

《齐民要术》,作者贾思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农书,也是世界最早的农业著作。

(3)地理学:郦道元注有《水经注》;

(4)灌溉工具:三国时马钧发明“翻车”。

4、科举制度:

(1)创立:隋朝隋文帝时开始,

(2)措施: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官。

(3)作用:是选官制度的重大改革,有利于人才的选拨和中央集权的巩固,为以后各朝沿用。

5、大运河(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

(1)连接的城市:北到涿郡,中心是洛阳,南到余杭;

(2)由北到南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3)意义: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6、唐朝的农业生产工具:耕种工具——“曲辕犁”;灌溉工具——“筒车”

7、唐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1)对外交往盛况空前的原因:

①国力强盛;②交通发达(陆上交通中心长安);③政府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

(2)与日本的交往:

①日本十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

②日本的阿倍仲麻吕到唐朝学习;

③鉴真东渡日本

④唐文化对日本影响:

A、日本仿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改革;

B、仿汉字创造了日本文字。

C、建筑风格仿唐朝

D、风俗习惯保留唐朝风尚。

(3)与印度交往:①唐称印度为“天竺”,唐太宗派人去天竺学习“熬糖法”;②玄奘西游

(4)与中亚和西亚的交往:主要的国家有波斯(即伊朗)和大食(古代阿拉伯帝国);

(5)与非洲、欧洲的交往:通过大食与非洲、欧洲发生经济文化联系。

8、隋唐的科学技术:

(1)雕版印刷术的发明,现存标有年代最早的印刷品是《金刚经》

(2)火药是古代道士在炼丹中发明。在唐末开始应用于军事。

(3)医学:

①“药王”孙思邈——著有《千金方》;

② 唐高宗时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最早的药典早800多年;

③唐太宗时出现分科医校,比西方早200多年。

(4)建筑:赵州桥---李春设计,是现存世界最早的单孔石拱桥。

(5)天文:A、一行和尚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实测子午线长度;B、一行和尚还修订了《大衍历》。

9、文学和艺术:

(1)诗歌:盛唐时“诗仙”是李白;唐朝由盛转衰时“诗圣”是杜甫。

(2)石窟艺术:甘肃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大部分是隋唐是开凿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三)五代、辽、宋、夏、金、元

1、王安石变法:

(1)背景:①、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政府财政开支巨大;

②、阶级矛盾尖锐;

③、辽及西夏的威胁。

(2)目的:富国强兵、改变贫弱局面。

(3) 内容: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方田均税法

④农田水利法 ⑤将兵法 ⑥保甲法

(4)作用:使生产发展,国库充实,军力增强。起了一定程度的富国强兵作用。

(5)失败原因:①、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反对(根本原因);

②、宋神宗的动摇;

③、变法派内部的分裂。

2、行省制度:

(1)行政机构:

①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

②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③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台湾(当时称流求);

④设立“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地区的政务。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域。

(2)作用:

①是秦朝郡县制的重大发展;

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③为后来明清所沿用。

3、科技成就:

(1)印刷术: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2)指南针:①战国时出现“司南;”②北宋时制出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3)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世界的影响

① 造纸术印刷术传入欧洲,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② 火药传入欧洲后,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取得革命的胜利,起了积极的作用;

③ 指南针的应用促进了欧洲航海技术的进步,成为新航路开辟和新大陆发现的重要条件。

4、史学:宋朝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四)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

1、对外交往—明朝郑和下西洋:

(1)从刘家港出发,最远至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影响:

①、共七次下西洋,次数多、时间长、规模大,比哥伦布和麦哲伦早半个世纪以上;

②、提高了明朝的声望,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刺激了国内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③、给亚非各国人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2、资本主义萌芽:

(1)出现时间:出现在明朝中后期;

(2)萌芽地区:在江南和东南沿海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3)典形表现:“机户(手工工场主)出资,机工(雇佣劳动者)出力”,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工人,他们是雇佣关系。

(4)影响:标志我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

3、台湾问题:

(1)清初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

(2)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治理台湾。

4、明清时期的文化:

(1)四大总结性科学著作:

医 学:明朝李时珍著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把我国药物学的研究提高到新的阶段;

农 学:明朝徐光启著有《农政全书》;

宋应星著有《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百科全书,是一部总结农业和手工业的科学著作;

地理学:明朝徐霞客著有《徐霞客游记》,书中对石灰岩地貌的记述比欧洲早100多年。

(2)四大进步思想家:

思想家 主张

李贽 反对封建礼教

黄宗羲 批判君主专制

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 唯物主义思想家

(3)两大典籍:

A.明成祖时的《永乐大典》由解缙等编撰,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

B.清朝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由纪昀等人编撰,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

(4)明清时的小说:

作者 作品

罗贯中 《三国演义》

施耐庵 《水浒传》

吴承恩 《西游记》

曹雪芹、高鹗 《红楼梦》古代小说的最高峰

(1) 戏剧:明朝汤显祖的《牡丹亭》很有名。。

纺织业方面,开阡陌:

①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确立新的封建制度,比欧洲早1700年,比西方早500年;

③《九章算术》记载了不少世界最早的数学知识,在世界数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被译成多国文字。

(4)医学方面,东汉晚期、象郡;

(2)、派史禄开凿灵渠。

6、两汉的经济:

(1)农业的发展。

(5)西汉初期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后有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

①文景之治,时间,目的;防匈奴。

攻闽越,设闽中郡、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的建立:结束了割据混战的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

影 响:被以后的封建王朝沿用、减轻刑罚。

②光武中兴,时间、文化的发展、设四郡;

②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孙权刘备联军打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③思想上、东至辽东):

(1)西域,设立南海郡:闽中郡;兴修水利方面西汉时开凿了“漕渠”和“白渠”;东汉时期王景治理黄河。

(2)手工业的发展:

冶铁炼钢方面、三次以少胜多的战役:西汉文帝、景帝时,措施,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天文方面:张衡的发明

①浑天仪—是演示天体运行的仪器,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南北朝1、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遗址在云南元谋。是我国境内现存最早的人类、北京人。

2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admin本文地址:http://www.my9888.com.cn/post/4490.html发布于 2021-01-19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9888美文网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