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基诺族解析|基诺族图片

admin 2020-10-06 57
基诺族解析|基诺族图片摘要: 基诺族历史沿革关于基诺族的来源,没有文字记载。据传说,基诺人先民由普洱、墨江甚至更远的北方迁至基诺山东部边缘一处名叫“司杰卓米”的地方。后来人口增多,分为乌优、阿哈、阿希三大支系。...

基诺族历史沿革

关于基诺族的来源,没有文字记载。据传说,基诺人先民由普洱、墨江甚至更远的北方迁至基诺山东部边缘一处名叫“司杰卓米”的地方。后来人口增多,分为乌优、阿哈、阿希三大支系。早期的基诺社会曾处于狩猎采集时代,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传说要填饱肚子需要走九架山九条箐。而当时祭祀活动频繁,更加重了食物供给的困难。基诺族先民因此迁离“司杰卓米”向外发展,大部分人员迁到基诺山地区的杰卓山定居。与此同时还进行了两项重大变革:一是废除了“巴什”(血缘亲属之意)内婚制,出现了“基诺洛克”的名称。“基诺”含有“舅舅的后代”的意思,“洛克”的含义是全体或整体。这显示在杰卓山时代已经进入母系氏族社会,而“基诺洛克”是当时若干个氏族合在一起而形成的部落组织。二是发生了信仰习俗的变革,出现“人鬼分家”。“司杰卓米”从此在人们心目中成为祖先神灵居住的“鬼寨”。当时形成了用生姜及芋头“驱鬼”等习俗。

在杰卓山时代的晚期,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传说当时已经有了过“特懋克”节,即“打铁节”的风俗,表明基诺族先民已掌握了金属工具而告别了石器时代;当时有了酿酒房,定期举行集市贸易,附近的其他民族都来赶集。大约在公元13世纪中叶,传说由于战争原因,基诺族先民迁离杰卓山分散到基诺山区各地建立村寨,这时发生了由母系氏族制度向父系氏族制度的过渡,随后又发生了由氏族社会向农村公社时代的过渡,农村公社成为各个村寨基本的社会形态单位,而在农村公社内部存在父系氏族组织。每个村寨由若干个氏族组成,每个氏族中最年长的男子即成为村寨的头人,由此组成农村公社的权力机构即“七老”组织。“七老”分别称为卓巴、卓生、巴努、生努、达在、柯卜罗和乃厄。其中“卓巴”及“卓生”的含义分别是为众人挑起担子的人及为众人开辟道路的人,这是村社的主要头人。人口较少的村社只有卓巴及卓生两个头人。

在近代,巴朵寨原来由两个氏族组成,分别产生卓巴及卓生两个头人,后来由于疾病流行,卓生氏族的男子全部死光,只剩下卓巴氏族。巴朵寨村民的婚姻原来遵守“巴什”外婚制即氏族外婚制的古规而进行,由卓巴氏族与卓生氏族互相联姻;在失去了卓生氏族以后,村民们只得打破“巴什”外婚制的古规在血缘亲属中开亲。卓生这一职务也在原来的卓巴氏族中产生(巴亚寨老人沙车及白腊者于1998年2月向笔者讲述)。

在农村公社时代,任何基诺族男子都有希望担任村社的首领,即使是残疾人也不例外,惟一的条件是他的岁数要比本氏族的其他男子大一点儿。每个村社都有两面木鼓,它是为纪念其始祖玛纽玛黑乘木鼓从洪水中逃生而制作的,若有人当选为卓巴或卓生,村民们就把木鼓送到他家的竹楼上挂起来,因为这木鼓是首领权威的象征。通过这种保管木鼓的办法,几百年来基诺族社会一直避免了首领的世袭制,避免其首领使公共权力转变为私人特权的可能。

在公元14世纪中叶,西双版纳的傣族召片领召坎勐娶一位基诺族姑娘为妃,于傣历713年(公元1351年)生下刀逻答(刀逻答于公元1391年继任召片领,时年40岁)。这件事反映了当时基诺族与傣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并由此使基诺人的事迹开始有确切的年代可供考证。后来西双版纳召片领的势力进入基诺山,通过上述亲戚关系任命司土寨及巴普寨的长老为“金伞大帕雅”,并在基诺族各个村寨分别委任了帕雅、扎、先等大小头人。至20世纪中叶,这种统治形式已经延续了200多年,但是并没有改变当地社会的原始农村公社性质。

18世纪以前,基诺山已经开辟出大片茶园。据道光《云南通志》第34卷、100卷记载,18世纪20年代,包括基诺山在内的六大茶山“每年约产茶六七千驮”。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政府“设普洱府,又设同知,分驻攸乐”,为了控制这盛产茶叶的“咽喉之地”,在司土老寨动工修建“攸乐城”,驻扎500名马步兵丁。六年以后由于“烟瘴甚盛……兵丁多数伤损,其存活者亦皆疾病缠绵”,将攸乐同知及驻扎兵丁撤回。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司土老寨还残存着当时的城门墙垣及砖窑、水井等古迹。公元1799年檀萃撰写的《滇海虞衡志》谈到:“普茶名重天下,出普洱。所谓六大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慢而,六曰曼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光绪《普洱府志》卷八说:“五方杂处,仰食茶山”。雍正年间六大茶山每年产六七千驮,平均每座茶山产茶1000余驮,这与基诺山历史上“茶叶最高产量1500担以上”(《版纳文史资料》第四辑,第37页)的估计是大致相符的。据调查,“攸乐山在1937年尚产茶1201担”。(景洪市政协编:《景洪文史资料之三-基诺族》,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第46、47页;张肖梅主编的《云南经济》第12章说,民国年间西双版纳茶山“以攸乐为中心”)。从18世纪初叶到1940年以前这200多年时间里,基诺山的茶产量经常保持在1000担以上。这些茶通过普洱转销国内的许多地区乃至销往国外,享有很高声誉。这显示基诺族与省内及国内其他地区在经济上的联系,基诺人通过茶叶的生产为中国经济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汉族及其他民族的劳动者前来基诺山参与茶叶的生产经营活动,与基诺族结下深厚友谊。

1941年由于无法忍受当时政府的剥削及压迫,以巴卡寨的搓约为首的基诺人发动武装起义,他们“孔明仙下凡”的名义动员各村寨群众参加起义队伍,在三年时间内多次击败前来镇压的反动军队。最后迫使当时的云南省政府将车里县长王字鹅撤职查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勤劳的基诺族人民重建家园,迅速恢复经济、发展生产。1956年被定为“直接过渡区”,即不经过民主改革而建立合作社,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并结束了原始农村公社制度。从1979年以来的20年时间里,通过贯彻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及有关民族政策,基诺族社会经济正在经历跨时代的飞跃,进入更快的社会发展阶段。

云南基诺族有什么特别的婚俗?

  基诺族青年的恋爱比较自由,而且充满了诗意。当姑娘对小伙子有意后,她就会送小伙子一朵美丽的鲜花,如果小伙子也爱这位姑娘,受到鲜花后,他就可以向这位姑娘提亲。

  在云南的基诺族青年中,还有“丢包”择偶的风俗。在村子里的槟榔树下,男女青年分两边站立,一只只用彩布做成的菱形荷包,系着两条彩带,象彩蝶一样在空中飞舞,时而升高,时而降低,飞向对方的怀抱。

  参加“丢包”的青年男女,耳朵里的竹管里都插着“独乔花”、“布什花”、“麦西花”,场面十分好看。

  在基诺族中,有一个叫“尼高作”的竹楼,是青年男女聚会的地方。每到夜晚,姑娘们打扮得漂漂亮亮,一齐相约来到“尼高作”,点燃花梨木,放进竹筒闷出黑汁,用黑汁擦黑牙齿,然后就作针线、织布;小伙子们耳朵里插着美丽的鲜花也来到“尼高作”,他们边做篾活边与姑娘们谈唱,表达相互爱恋的心情。

  在“尼高作”,青年男女不得有越轨的行为,否则就是对竹楼主人的不敬,要受到惩罚。相爱的人可以到晒台上去亲热,一个小伙子也可以去几家“尼高作”。玩到夜深,大家要回家休息。这时,姑娘悄悄地用脚踩一下情人的脚背,然后点着火把先走了,这是留小伙子夜宿的暗示。小伙子得到暗示后,马上起来跟着姑娘走,到了姑娘家,先用屋外的水洗脚,然后进姑娘房里睡觉,至第二天鸡鸣时离去。对此,姑娘父母一般都不干涉,有的父母还会偷看,不满意就立即将小伙子赶走,满意的就会让小伙子第二天与姑娘一起去背水、煮饭,小伙子回去后就会请人来提亲。

  基诺族的婚礼上要将一只碗打碎,再包起来交给舅父保存,离婚时将所包破碗扔掉。在婚礼那天,新郎家要杀一头猪,一半给新娘家。下午,新郎和父母去新娘家接亲,男方要送给女方母亲1.5元做“奶母费”,给女方舅父2.5元作“接人费”。新娘离开村寨时,原来的相好会用清水或淘米水泼她,表示对她不忠于爱情的报复。  到了新郎家的楼梯口,新郎的母亲要给新娘一个鸡蛋,在她手上拴一根红线,在手腕上绕三圈。新郎的父亲要给新娘一个鸡腿,也在她手上拴红线,以示将新娘的心拴住了。

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解放之前的基诺族是一种什么样的发展状态,原因是什么

解放前,基诺族社会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

依然采用 刀耕火种为 主,采集狩猎为辅的生活方式,也种植茶叶。

当时,基诺族基本上被傣族土司统治,承担繁重的贡赋,且沦为茶叶种植的农奴。

蒙古族,基诺族,阿族的民族习俗

『蒙古族风俗禁忌』

  献哈达: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身,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颈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或服务小姐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客来敬茶基诺族解析|基诺族图片是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蒙古语称交和)、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接着穿戴民族盛装的家庭主妇端来清香扑鼻的奶酒款待客人,这也是蒙古族的传统礼节。主人会用诗一般的语言劝酒:“远方的客人请你喝一杯草原佳酿,这是我们民族传统食品的菁华,也是我们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敬神:蒙古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习俗。据《蒙古风俗鉴》描述,厨师把羊割成九个相等的肉块,“第一块祭天,第二块祭地、第三块供佛、第四块祭鬼,第五块给人,第六块祭山,第七块祭坟墓,第八块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块献给皇帝”。祭天则把肉抛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则抛入炉火之中;祭佛置于佛龛前;祭鬼置于包外;祭山则挂之于供奉的神树枝上,祭坟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于包外,祭水神扔于河泊,最后祭成吉思汗,置于神龛前。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萨满教,其崇拜多种神祗,尔后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间信仰,把众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轨迹。

  待客:蒙古族自古以来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对家中来客,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都满腔热忱。首先献上香气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盘盘洁白的奶皮、奶酪。饮过奶茶,主人会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时节还会请客人喝马奶酒。有些地区用手扒肉招待客人,还有一定的规矩。例如用一条琵琶骨肉配四条长肋骨肉进餐;牛肉则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节肋骨及一段肥肠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后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

>>>>精品(暖文爽文)在线阅读<<<<

羊的小腿骨、下巴颏、脖子肉都是给晚辈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贵的客人或是喜庆之日则摆全羊席。

  尊老爱幼:蒙古人长幼有序,敬老爱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见到老人要问安。不在老人面前通过,不坐其上位,未经允许不要与老人并排而坐。称呼老人要称“您”,不许以“你”相称或直呼其名。见到牧民孩子不要大声斥责,更不能打孩子。不要当着家人的面说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对孩子和善、亲切,被认为是对家长的尊重。

  唱歌:蒙古民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歌唱表达出来,唱歌与劝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如此数遍,酒意酣畅。歌唱有礼仪性的,也有即兴尽兴的,有一人或数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达旦。热情好客: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这种习俗从古代一直流传到现在。

  选猎狗:蒙古族有猎狗打猎的习俗。因此,他们非常重视选留一只好猎狗——“台格”,也就是经阉割的短毛细狗。选留猎狗要注重好的品种,即从良种小狗崽中挑选腰身长,尾巴长而匀称,听觉灵敏,视力敏锐,动作敏捷,跑起来快的小狗作猎狗。

  问候: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款待行路人(不论认识与否),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

  基诺族风俗习惯

  男穿白色无领对襟棉布上衣,衣背后绣有圆形彩色光芒图案,下穿宽大的棉布白裤;女子头戴披风式尖顶帽,上穿对襟无领无扣镶有7色纹饰的短褂,胸前有刺绣精美,缀有圆形银饰的三角形贴身衣兜,下穿黑白刨相间、镶边的短裙。基诺族主食大米,佐餐的食物主要是妇女采集的野菜、野果和菌类及其自产的蔬菜瓜果。肉食以牛、猪、狗、鸡为主,男子猎获的动物也是肉食的主要来源。基诺族的房屋建筑过去是“干栏式”的竹楼,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开始逐渐以牢固、不易失火的木柱石基瓦顶“竹楼”,代替不结实又不利于防火的茅草顶竹楼了。

  基诺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婚前恋爱自由,婚后很少离异,过去仍保留着某些对偶婚和群婚残余。基诺族的青年男女举行“成年礼”之后,即取得了谈恋爱的资格。在劳动中对歌,并用树叶为信约定相会的时间地点;待两人情投意合后,即可同居。一般是在生了第一个孩子后才举行婚礼。举行婚礼时,必须长老亲临。新娘婚后5日归家,过几天才返回男方家长住。

  基诺族的丧葬一般实行土葬,挖独木为棺,葬于公共墓地,不留坟冢。死者生前的全套生产、生活用品,作为殉葬品,富者还埋入一铜锅银子。墓表搭盖竹楼,内设竹桌,死者家属每天到竹房献饭3次,祭供1—3年,然后拆竹房。由于公共墓地很少,又不能随意扩大,故基诺族有在前人墓穴中埋入新棺的习俗。孕妇、精神病患者死亡,实行火葬。基诺族夫妇不合葬。

  阿族就不知道是什么族了。您是不是少写了·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admin本文地址:http://www.my9888.com.cn/post/565.html发布于 2020-10-06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9888美文网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