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中西方文化差异资料|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admin 2021-02-19 41
中西方文化差异资料|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摘要: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有哪些西方文化的概念通常与西方世界传统定义相关联。根据此定义,西方文化是文学、科学、音乐以及哲学原理的合集,并且有别于其它主要文明。适用于受西欧移民或殖民影响强烈的...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有哪些

西方文化的概念通常与西方世界传统定义相关联。根据此定义,西方文化是文学、科学、音乐以及哲学原理的合集,并且有别于其它主要文明。适用于受西欧移民或殖民影响强烈的国家,并不仅限于西欧。这些传统大都在被列入西方经典。

西方文化被用于许多方面,不管实际使用正确与否,包括美国文化、唯物主义、工业主义、资本主义、商业主义、性的享乐主义、帝国主义、现代主义,乃至解说西方文明。共产主义、纳粹主义也都诞生于欧洲,是文化意义上广义的西方文化的一部分。

正统中华文化中,有尊王攘夷的观念,春秋大义中的华夷之辨,不以种族血统为标准,而以文化义礼作量度,蛮夷之民接受华夏文化可以融入到中华民族当中,“夷狄用诸夏礼则诸夏之”,这种以文化为标准的观念也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壮大和统一。华夏文化随着中原王国的对外交流和扩张而传播,史载夏朝以前的大禹的活动范围已经达到越地;周王子泰伯建立了吴国;在春秋时期,楚、吴、越等地已经成为华夏文化的一部分[来源请求];战国时期秦灭蜀,到秦朝统一中国,华夏文化的地域范围已经形成了初步的雏形。中原华夏文化和各地原有文化交流、融合,愈加丰富。华夏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自古以来发生着交流。通过长期的交融、发展,形成了多源性的中华文明。

中西方文化差异都有哪些?至少举出5例。

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中西方文化之比较

有一则趣谈:一所国际公寓闹火灾,里面住有犹太人,法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犹太人急急忙忙先搬出的是他的保险箱,法国人先拖出的是他的情人,美国人则先抱出他的妻子,而中国人则先背出的是他的老母.这一趣谈反映了一个事实: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和情感趣向.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相应的创造才能的总和.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指文化中看得见,摸得着的那部分,因此也称之为硬文化.相对来说,精神文化就是软文化,而软文化则是文化的深层结构.中西方硬文化的差异一目了然,但处于深层结构的软文化的差异则须进一步辩证分析.中西方软文化的不同决定硬文化的差异,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正在于此——即作为文化的深层结构的软文化的差异.

一,中西方启蒙教育的认知方式不同

东西方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结构,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不同,反映在思维,认识方式和风格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民族思维方式以逻辑分析为主要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民族思维方式则以直观综合为基本特征.中西方不同的认识方式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理论思维和科学文化沿着不同的路向发展.

西方重唯理,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

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关心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事物如何发展变化等.虽然他们在简单仪器下的观察和实践缺乏逻辑连贯性,理性的方式并不系统,但人们的这种直接观察总是弥漫着理性思维的色彩,抽象思辩是西方思维的特征.而作为东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则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的各种范畴是靠向内思维得到的,是将各种经验现象酝酿体会,豁然贯通而提出的概念的.这些概念的理解与西方向外思维逻辑演绎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如对中医医理和气功的理解,又如对一幅书法作品,一幅国画的欣赏,只能向内领会,才能领略作者的神韵的起伏.

西方的细节分析与中方的整体综合

西方文化结构以细节分析居优,东方文化结构则以整体综合见长.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国姓氏先是宗姓,辈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西方国家则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后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又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表达顺序上,中国人习惯以年,月,日从大到小依次为序,地址则是按省,市,县到门牌号码排序,突出的是从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西方人则与中国人的顺序表达恰好相反,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可见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识结构中,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观占突出地位,而这种整体综合观在考察事物时,通常忽略细节和成分分析,往往提供的是关于对象模糊整体的图景.

二,中西方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着眼点与执著不同

杜维民教授认为:"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人与人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关心的核心问题,人们立足于现实人生,所以政治伦理学相当发达.而西方文化较多关注的是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古希腊注重的中心问题,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中国的哲学无论儒,道,佛学都是一种人生哲学.儒学求作为,道学求长生,佛学求悟觉.儒学以孔子思想为正宗,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何者为"仁" 孔子曰:"仁者爱人!"可见是怎样做人的学问,兴趣在阐发君臣,父子等一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修身养性的目的即实现自己的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纯科学的研究及所有的自然科学都成为多数人不屑选择的行为和兴趣.

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有着自己的执著.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天人合一",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于自然界之中,人与自然共呼吸的和谐状态.中国文化的根深植于大地之中,中国文化自始即重农,"四民之中,士之下即为农","民以食为天"即缘由于此.道家思想更是要人们对人生留恋和在大自然中寻求到生命慰籍的杰作.

西方古代科学寓于对自然的探索之中,因此西方很早就出现了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得这样一些名垂千古的专业科学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认为天人处于对立的斗争状态,因而产生了与中国文化不同的对自然的态度,即人应征服,控制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把自然看成敌对力量.荷马史诗纯以海外遇险,征服自然为题材,他们的游戏都是在大自然的风浪中锻炼成长的人物.西方人也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首先关注的不是伦理而是竞争,因而出现了"优胜劣汰"的规律.

中西方价值观与人生追求的不同

中西方价值观与人生追求的不同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第一,中西方人生价值取向不同

儒家给中国人提供的价值观念,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支持下,逐步转变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人生信念.作为2000余年来的中国文化的一根精神支柱的这种人生信念,认为人生的价值就是在现世的作为之中,一个人在社会越有作为,他的生命就越有意义的积极入世思想.在专制社会中权力就是一切,因此,人的作为最大者莫过于实现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理想统治着千百万中国文人碌碌无为的一生.受这种一元化的人生价值的影响,多数人不愿问津自然科学,致使科学被困于萌芽状态.另外,人的智慧才能都集中到了政治权术上,创造了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变幻莫测而实质又超稳固的政治,文化模式.在这种特殊的模式中,产生了中国独有的历史现象:当官不成,求当圣人;报国不得则退做隐士,或吟诗饮酒自得风浪,于是道教,佛教随之兴起,贪生的自去修道,厌世的不妨念佛.而西方文化中人生价值呈多元化.从政也是人生价值的实现,经商也被认为相当有价值.西方人眼中最好的职业莫过于律师,医生.

第二,西方的个人本位和中方的家族本位

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是在神学背景上产生的,原罪观念在西方根深蒂固.因此,西方人的道德指向是个人向自己负责,通过个人奋斗向上帝赎罪,由此引申出一条基督教义,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当上帝被否定了时西方又产生了社会原子观念:个人就是原子,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略,信奉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这种个人本位的思想影响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亲人间界线划分明确,老少聚餐,各自付款,对孩子也非常尊重,进孩子房间首先要问:"我能进来吗 "强调以子女脱离父母独立生活奋斗为荣,乐于谈论个人一得之见.而中国以家族为本位.家在中国人心目中是生活的宇宙,是一个生活的港湾,具有至高无上的凝结力.脱离家便是"游子",强调"父母在,不远游".家庭中有长幼关系,夫妻关系,要各安其分,各尽义务,即"尽伦"!孟子认为:圣人是"人伦之民",伦的核心是"绝对服从",幼服长,妻服夫.使家变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的国本,国粹,中国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说.家与孝原本有伟大的理性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终成了一种过分的家族意识,而忽略了个人自由的发展,"存天理,灭人欲",以个人向群体负责为人生宗旨.

第三,西方讲功利,时效,中方讲伦理,道德

西方文化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因此比较重功利和实效,善于算经济帐.例如:在一个大公司,如果每人节约几秒,加起来可节约几个人的时间,可少雇几个职员,减少多少开支.又如:一个人在写字,圆珠笔的笔尖向外放还是向内放比较节约拿笔写字的时间,怎么放的状态最有效等.

中国文化由于长期处于封建的农业社会,自然科学不发达,着重于人伦关系的调节.礼义规范高于一切,"义","利"之辩的结果使价值观念产生偏差,提倡人为了符合某种礼义规范应该牺牲自己的利益,"重义轻利"被视为高风亮节,品格高尚.更有甚者,到了"文革"期间,"只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对外中国只考虑政治影响,不顾及经济效益.

中西方文化有什么差异?

西方相对于东方文化起步比较晚,但在他们内部之间,比如:南欧和北欧,西欧和东欧,就是英国,德国内部也有着异处,然而体现着本质差异的无疑还是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

龙和凤在中国,龙是图腾的形象,在图腾发展的进一步神圣化之后,形成了龙,凤等具有多种动物特征的综合性图腾形象, 在我国古代传说中,龙是一种能兴云降雨神异的动物。因而,在我国龙凤指才能优异的人,龙虎比喻豪杰志士。“龙”在成语中也被广泛的利用,如、“龙飞凤舞、藏龙卧虎”等。汉民族素以“龙的传人”自称,以“龙的子孙”自豪。我国的传说中,凤凰是一种神异的动物,与龙、龟、麒麟合称四灵。凤在中国还指优良女子,还有太平昌盛之意,旧时,凤也为圣德。凤毛麟角指珍贵而不可多得用来比喻有圣德的人。

在西方龙和凤完全不是这个意思, 在西方,龙是罪恶和邪恶的代表,西方的凤,是再生复活的意思.在西方传说神话中,龙是一种巨大的蜥蜴,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 ,能够从嘴中喷火 。到了中世纪,龙演化为罪恶的象征,要不Diablo(西方的著名电脑游戏)中的魔鬼diablo是个长得很像龙的怪物, 在英语中,龙所引起的联想与“龙”在中文中所引起的联想完全不同。要是对西方人表示赞美千万不可用龙凤等。

中华民族是一个渴望安定祥和的民族,因此,就想象龙、凤是一种福音。从文化的角度上看,西方长期受宗教的影响,我国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受封建思想的统治。西方人信仰上帝,与上帝作对就是过错,就是罪恶;而我国人民信仰上天,佛祖,祈求上天能给我们带来好运,神把龙作为自身的代表降到人间,是至高无上的象征。

东西思维方式的冲突

在欧洲工作生活了26年,现在是中国驻德国大使的卢秋田老师说一个德国人和一个法国人在临死以前,你问法国人,你死前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法国人的回答是我想喝一杯最好的香槟酒。又问德国人,你死前有什么愿望?他说如果我还有力气的话,我想再作一次报告。这就是德国人,喜欢作报告。我想这也许就是思维的不同,这还只是在西方内部,要说到东西方的差异,我想就更大了.

对于思维方式的特点,主要有四点:第一,思维的广泛性.我曾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 一个美国人给中国人写信,中国人看美国人的信,一看就发火,因为美国人在信的开头,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开门见山,后面才讲些客套话。中国人为了保持心理平衡, 把美国人的来信先看后面。而美国人看中国人的信,开始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对方要说明什么问题,到信的末尾有几句才是他要说的问题,前面说的都是客套话等等。 美国人读中国人的信也中西方文化差异资料|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是倒过来看。这种不同的写法反映出不同的思维方式。

第二,民族思维方式形成以后,有相对的稳定性。一个人,不论他是东或西方人,形成一种思维后相对比较稳定。 一个德国人,一个日本人,一个中国人,三个人坐火车从德国的法兰克福去巴黎,这三个人坐在一个车厢里。突然上来一位客人,因为车厢有4个位子。这位客人拿了一个鱼缸端上来,放在空座上,德国人开始问端鱼缸的人,撃?芨嫠呶乙幌拢?庥闶鞘裁疵?疲?谏?镅?嫌Ω萌绾喂槔啵?心男┨匦裕克?窃诳蒲?嫌惺裁匆庖澹繑这上来,放在空座上,德国人开始问端鱼缸的人,撃?芨嫠呶乙幌拢?庥闶鞘裁疵?疲?谏?镅?嫌Ω萌绾喂槔啵?心男┨匦裕克?窃诳蒲?嫌惺裁匆庖澹繑这是德国人向这位客人的发问。日本人听完德国人的话以后就问,撉胛%C

中西方文化差异举例5个

A进餐

  1、西方人进餐用刀叉。体现游牧名族的习惯。

  2、中果仁用竹筷,表现刀工火种山民习惯。

  B人际关系

  1、西方人仁与仁关系分明。AA制,你是你,我是我。

  2、中果仁喜欢讲排场,相互关系弄得复杂啷里格啷。

  C交流

  1、、西方人喜欢说话直来直去。不对就搂(no)。就像拳击,只许用拳,还得是拳峰白色部分才是有效部位。简单明了一看就懂。

  2、中果仁讲仁义礼智信,你好我好大家好。不错不错好好好。中果仁拳脚交叉,腿脚并用还带掌和铁头功。武术散打你就看了经年累月,普通观众都看不懂啥是武术啥是散打。

中西文化的具体差异

文化的载体是语言,语言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创造的精神财富,也有自己的独特历史,有自己的文化、科学、技术与宗教,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及道德观念等等。这些内容反映在语言里,又通过语言给予表达与传播。在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时,应该对文化有所界定,并对文化进行分类。文化是主体和客体在社会实践中的产物,有广义和 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人类的文化心态。同时,文化又是分层次的。总的说来,文化可以分为风俗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层次, 而习语又是这三个层次的精髓。习语(idioms)从广义上说,它包括成语、俗语、谚语、格言、惯用语、典故等, 是一种在结构上与意义上都比较稳定的语言结构。它是多民族语言中的精华与瑰宝,语言精炼,含义深刻且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同时,习语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其文化特征。当外国人来到中国时,面对“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刻舟求剑”、“茶壶里煮饺子”等中国的习语时,真是有种“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的感觉, 不仅迷惑不解,简直是瞠目结舌。同样,英语习语,对我国的英语学习者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如果对这些习语的文化有所了解,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此,从学习汉英习语中,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是学好英语的重要一步。

下而我们就看一下,习语在文化的这三个层次上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

一、 风俗习惯不同的文化差异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岁月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意识的反映和表现,受民族心理状态的支配。民族风俗是丰富多彩的,它构成了习语丰富的底蕴,是习语赖以滋生并获得顽强生命力的深厚土壤,许多习语就出自民俗。

汉语习语“小菜一碟”和英语习语a piece of cake “一块蛋糕”都表示一件事情很容易。在这种意义中,汉语的“小菜”与英语的“蛋糕”都含有“容易(或轻松愉快)的事情”之意。但在习语中,两个民族对同一思想的表达采用的形式完全不同,这与两国的饮食习惯有关系。蛋糕是英国饮食文化中非常常见的一种食品,英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所以他们就用a piece of cake表示一件容易做的事情。在中国,蛋糕是近百年才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是一种比较高档的食品,一般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吃到。而小菜一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有重要地位,吃一碟小菜对中国人来说易如反掌,因此我们常用“小菜一碟”来形容一件事情很容易。正是由于这种饮食风俗习惯的不同,汉英习语在表达同一种源于饮食文化的意义时,采用完全不同的形式。

二、制度文化的差异

英汉习语所反映的中西制度文化上的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本文主要就由动物寓意的差异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作抛砖引玉的介绍。由于不同语言的人们生活的具体自然环境不同,并受不同的宗教,历史的影响,对动物也往往赋予各种不同的寓意。比如:龙(dragon) 在反映中西文化的差异方面是一个典型。“龙”在汉语中象征着吉祥尊贵、威严和力量。与英文中邪恶凶残的dragon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 在封建社会, 龙是帝王的象征, 历代皇帝都把自己称为“真龙天子”。汉语中有大量的关于龙的成语, 诸如“望子成龙”,“生龙活虎”,“龙腾虎跃。甚至现如今, 我们用“腾飞的巨龙”来形容我们自己的国家。然而在西方文化字典中,对dragon作如下解释:(1).A fabulous monster represented as a gigantic reptile having a lion’s claws, the tail of a serpent, wings and a scaly skin. (2) A fiercely vigilant or intractable woman。 由此可见,在西方中dragon 是邪恶的代表, 是一种狰狞的怪兽, 是恶魔的化身。《圣经》中撒旦被称为dragon。在西方国家中,称凶暴的女人为dragon, 如: She is a real dragon, you’d better keep away from her. 她是凶狠的母夜叉, 最好离她远点。因此,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使同一动物词有不同的内涵, 给人带来的联想截然不同。所以,把“亚洲四小龙”译成“Four tigers”, 而不是“Four dragons”。

类似的动物还有凤凰(phoenix)。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凤凰是一种神异的动物, 是百鸟之王, 人们用“凤凰”比喻“皇后”。所以在汉语中“凤凰”象征“吉祥”。然而英语中phoenix 寓意“纯洁”, 还有“再生、复活”的涵义。如Religion, like a phoenix, has been resurrected from the ashes of the war .宗教就像凤凰一样,在战争的灰烬中又复活了。

英汉两种语言中,由习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动物的文化意义不同的还有很多。如:“夜猫子”在中国人的传说中,这种看了令人不寒而栗的眼神,就被当作是邪恶的象征,尤其在中国北方,被称为“夜猫子”的猫头鹰,简直就是一种凶兆,和吉祥全然无缘。英语中有as wise as an owl“象猫头鹰一样聪明”这样的说法,表明西方人把owl 象征“狡猾”,“机警”,“聪明”。在儿童读物和漫画中,猫头鹰通常很严肃、很有头脑。禽兽间的争端要猫头鹰来裁判,紧急关头找猫头鹰求教。而又比如:山羊在汉语中可代表“博学之人”, 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老山羊爷爷很有学问;而goat 在英语中含有“好色的不正经的男子”的文化内涵。再比如,“熊”在中国人和西方人头脑中产生的联想意义更是大相径庭。中国人一谈到与“熊”有关的词汇就会想起“窝囊、没本事”等文化内涵,如“瞧他那个熊样儿”、“真熊”等贬义词。而在英语口语中bear 可形容有“特殊才能的人”, 如:He is a bear at maths. 他是个数学天才。由此可见, 同一动物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里给人带来的联想截然不同。

三、心理文化的差异

1、 宗教方面

宗教方面的差异是心理文化差异的典型。宗教在各民族的发展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西方人信仰基督教,而中国人信仰佛教。因此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 “下地狱去。”, 这样的诅咒等等。

《圣经》被基督教奉为经典,因为《圣经》讲述了许多具有宗教色彩的神话和有关古犹太人的传说故事、法典、宗教教规以及部分史实等等。它反映了古人的喜怒哀乐,乞求与理想。因此,有大量的习语出自《圣经》。如:Job’s patience “极为耐心”,Judas kiss “犹大之吻”,a daughter of Eve “女人”, as wise as Solomon “智慧超群”等等。由此可见,《圣经》对英语语言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是在西汉末年,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汉语随之出现一些来自佛教或与佛教有关的习语。因为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五体投地”,“回头是岸”,“顶礼膜拜”,“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等。

2、 历史典故

英汉习语中,有一些习语的来源有历史原因,也有的是出自寓言,神话,传说等,它们结构简洁,但意义深远,因此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2、1 源于历史原因

追溯到古代的西方,“磨坊”和“铁匠铺”是农村的主要手工业的生产地,因此,许多习语与这些有着密切的联系。如:a run of the mill job “指没有多大变化的普通工作”,to go to something at hammer and tongs “全力以赴地”,call a spade a spade “实话实说”,to e under the harmer“被拍卖”。汉语中也有许多习语的产生,是由于历史原因。在古代,由于中国长年战争,因此,许多习语出自国家间的征战过程中,如“破釜沉舟”是出自当年项羽渡过河后,让部下破釜沉船的故事。又比如“纸上谈兵”出自战国时代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虽然熟读兵书,却毫无实际经验。

2、2 源于寓言故事

寓言是用比喻的形式说明一定的道理,是文学作品中最为短小精炼的一种形式。如,kill the goose that lay the golden eggs, 源于希腊寓言,说的是曾有一个农民,为了发财,把家中唯一能下金蛋的鹅杀了,只为了能拿到腹中所有的金蛋, 可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得到。现在比喻那些目光短浅的,只顾眼前利益的人。又如出自《伊索宣言》的习语,the bear and the two travelers “患难见人心”,the dog and the cook “吃一堑,长一智”,the shepherd’s boy and wolf “骗人者反害己”,the wolf and the lion “半斤八两”。 我国的文献记载了寓言故事,其中许多寓言也都有习语的概括形式,在《列子》,《战国策》,《韩非子》,《旬子》以及《左传》等典籍都有大量的由寓言概括成的习语。如“鹤蚌相争,渔翁得得”出自《战国策.齐策》的一个寓言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于《说苑.正读》,还有“叶公好龙”、“自相矛盾”、“黔驴技穷”等成语都是出自古代的寓言故事。

2、3 源于希腊,罗马神话故事

神秘的希腊、罗马神话故事,以其久远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丰富了英语习语,成为英语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Pandora’s box 潘朵拉的盒子,意为“灾难,麻烦的根源”。在希腊的神话中,潘朵拉是由火神造的美女,每位神都赐给她

>>>>精品(暖文爽文)在线阅读<<<<

一种能摧毁人类的本领。因此,她成为第一个与人类作对的女子。主神宙斯给她一个盒子,她打开盒子后,所有灾祸一齐飞出,因此Pandora’s box比做“灾难的根源”。又比如 the sword of Damocles 比作“即将临关的危险”。Damocles 是舒拉古国国王的朝臣。他羡慕国王的生活。一次,国王邀请他赴宴,但在他头上用一根头发悬挂着一把剑,他恐惧万分。后人将the sword of Damocles 用来比喻“临头的危险”。象这样的习语还有很多,如:Barmecide’s feast “惠而不实”,Aladdin’s lame “能满足人的一切愿望的东西”,old man of sea“难以摆脱的人或物”,finish Aladdin’s window“完成未完成的工程”等等。

汉语中也有源于古代神话的习语,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狼狈为奸”,“画龙点睛”。所有以上这些习语是与各国的文化相联系的,如果忽视这种联系,只从字面意义上就不能理解语言的内涵。

四、从汉英习语认识中西文化差异的意义

以上从文化的三个层次即:风俗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上讨论了习语在中西方文化上所反映的差异。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冲突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因此,文化差异,特别是习语上的差异在大学生英语学习中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只注重语言知识本身的学习是不全面的,因为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即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二者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必须认真学习每一种语言现象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而习语就是文化内涵的精髓。只有弄清习语的真实内涵,才不会在交流中产生误解,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从汉英习语中,多讲解文化背景知识并仔细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另外,教师不仅要传授英语语言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进行交流,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习语所蕴含的文化成分的理解。这才能提高学生对异国文化的敏感度,更好地掌握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admin本文地址:http://www.my9888.com.cn/post/9767.html发布于 2021-02-19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9888美文网

阅读
分享